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 管理者范文网> 优质范文> 报告范文

社会发展报告

发布时间:2024-04-30 16:05:08 查看人数:31

社会发展报告

社会发展报告 第1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有1576个字,预计阅读时间为4分钟,共有131位用户关注,47人点赞!

微博、微信差异渐显

同为炙手可热的社会化应用,微博、微信都已相当普及。调查显示,57%的用户同时使用微博和微信,只使用微信的用户比例略高于只使用微博的用户。但微信目前的发展速度更快,从使用年限看,使用1个月-2年的微信用户比例均高于微博,说明从2011年微信上线之后,其新增用户的数量和速度要高于微博。微信的使用频率同样显出优势,每天使用3次以上的用户比例,微信均高于微博;每天使用4次以上的重度用户,微信更是大大高于微博。

虽然大部分用户会同时使用微博、微信,但这两类社交应用的用户仍存在明显差异:

在使用方式上,微博和微信用户虽然均以手机为主要使用终端,但微博用户的手机比例为80.7%,与高达95%以上的微信用户使用手机的比例相比低了不少。而使用台式机、笔记本和平板电脑的微博用户,则都大大高于微信。

微信更适合随时随地使用。在家中和工作场所,微博和微信的使用比例不相上下。在交通工具、公共场所、户外、宿舍、教室等其它地点,微信的使用率要高于微博,说明微信随时随地使用(沟通、交流)的特性较强。微信用户时间更长,黏性更强。每天使用3小时以上的微信用户比例均高于微博用户,5小时以上的用户比例更是大大高于微博。

在使用行为习惯上,两者看似相似,实际差异明显。微博用户更注重资讯获取、更喜欢浏览和传播、更强调分享和互动;微信用户则更注重圈子沟通、更喜欢聊天、更强调即时沟通。微博用户更喜欢浏览和传播,他们图文/视频、分享/转发、留言回复、参与讨论/活动的比例均高于微信,说明微博用户更强调分享和互动方面的作用。用户第一次使用微博和微信的原因,因为有价值资讯、海量信息而使用微博的用户比例大大高于微信。在喜爱的内容上,新闻、娱乐、科技类均排前3名。几乎所有内容的喜爱用户,微博均高于微信,说明微博的资讯内容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更吸引用户。微信用户更强调即时沟通,更喜欢聊天,更注重朋友圈子的影响和沟通。因为'周围的人都在用'而使用微信的用户比例,接近40%的微信用户周围朋友也非常多(80%)的使用,比例都要大大高于微博用户。此外,微信用户用来聊天和沟通的比例也更高,其中与生活中亲近的人(家人/朋友/同学)的沟通(聊天)比例更是远高于微博。

作为新型人际关系传播的重要手段,微博与微信的发展也极大地借助着口碑的力量。互联网和周围的人推荐对微博和微信用户来说,都是最主要的了解途径,占比均较高。而周围的人推荐微信的比例高于微博,也说明微信更注重朋友圈子,口碑传递效果更好。

lbs前景乐观,微信成长性更高

微博、微信影响力巨大,但商业模式与前景仍然充满各式猜想。这次研究也从用户的关注的视角显示出这两类社会化媒体可能的盈利点及隐忧。

最值得关注的是,智能化的推荐信息和广告将是社会化媒体未来可行的商业模式。根据用户的地理位置、兴趣、/转发内容推荐商家信息和广告,在微博和微信用户中可接受的比例分列前3位,显示出这类商业模式的乐观前景。设置硬广告位、与运营商合作推出套餐包则用户接受度较低,不适合作为将来的商业模式。但值得注意的是,缔元信针对社会化媒体用户分群及因素的一项深访研究项目显示,接受根据兴趣推送广告者认为,现在推送的广告并与其兴趣并不相符。大多数用户较为反感根据内容实时推荐商家信息。

仅从用户表现出来的意向看,微信的成长性更强。一方面,微信未来被用户使用的时间更长。47.6%的微博和微信并用的用户未来将使用微信更长时间,而使用微博时间长于微信的用户只占29.6%。另一方面,微博向微信转化的几率较大。总体上,微博和微信用户的忠诚度较高,接近一半的用户使用时长在未来半年内选择'不变'。但有近30%的用户趋于使用微博更少,使用微信更多;这一比例高于使用微博更多而使用微信更少的用户比例(20.5%)。在选择'不变'的用户中,也有50%的人使用微信的时长大于微博,远高于使用微博的时长大于微信的用户比例(19.6%),说明现有微信用户的黏性强于微博。

社会发展报告 第2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58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4分钟,共有138位用户关注,45人点赞!

以下内容由收录,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条条道路纵横交错、幢幢高楼鳞次栉比、贺龙纪念馆游客络绎不绝……行走在桑植347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目光所及之处,尽是一幅幅盛世和谐的优美画卷。

风雨七十载,铸就辉煌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对湖南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旅游融合、产业扶贫、绿色发展”的总体思路,全力推进“新三地”建设,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建成小康,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成绩卓著,一页页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文化昌盛、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时代答卷”跃然纸上。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70年来,桑植县实现了从基本温饱到全面小康的跨越。全县经济总量从1949年的不足千万元跃升至2018年的96.66亿元,人均gdp攀升至24818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99元提高到2018年的11390元;财政收入跃升至6.66亿元,增长189倍;全面小康率达到84.8%。经济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脱贫攻坚成绩喜人。桑植县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做足“绣花”功夫,蓄势发力、专注发展、铆劲实干,汇聚全县人民智慧,坚定脱贫信心,全县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79773人,86个贫困村达标出列,贫困发生率由建档立卡之初的24.5%下降到2018年的4.93%。新改建农村公路1625公里,解决了29.8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困难,改造农村电网299个,广大农村群众喝上了“安全水”,用上了“放心电”。完成危房改造14517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3938户14309人。对21377名贫困学生学生进行资助,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因贫辍学实现“清零”;在全国率先实施县级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累计招收贫困学生350人,成功模式在全省推广;在全省率先实行参合农民个人门诊账户、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等制度,贫困群众住房、上学、就医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创新实施“两有四个一”扶贫工程,与解放军3303工厂技工学校、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职业院校达成合作,成为“订单培养、定向就业”的职业教育扶贫的典范;新增及转移贫困劳动力就业34153人,455家各类经营主体与29246名贫困人口建立持续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贫困户产业就业帮扶引导覆盖率达到99.8%;实施社保、健康、教育、水利等惠民项目……这些寻常百姓的贴心事,是对“德莫高于爱民,行莫高于利民,政莫高于亲民”的最好诠释。

全域旅游加快发展。桑植既是张家界“后花园”又是连接西北市场“桥头堡”。近年来,桑植县积极融入张家界“三星拱月,月照三星”战略格局,西线旅游成为张家界旅游重要组成部分,初步实现了与核心景区“景景”相连、“景城”相融。以九天峰恋景区、贺龙纪念馆、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为核心的旅游经济圈初步成型。2018年,全县接待游客62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3亿元。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70年来,从低矮平房到高楼林立,从交通闭塞到外通内联,桑植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乡面貌发生巨大改变。以澧源镇为中心,辐射带动瑞塔铺、利福塔、洪家关、刘家坪联动发展的“1+4”城镇圈基本成型。2018年底,全县城镇常住人口达到17.14万人,比1949年增加148倍;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到2018年的18.24平方公里,扩大了36倍,城镇化率达到44%。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城市路网建设、老观潭开发、棚户区改造的快速推进,曾经破旧的桑植县城现代气息日益浓厚,成为山水相依、独具魅力的山城。张桑高速通车运行、黔张常高铁建成在即,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全面完成,桑植交通“三无县”的历史彻底结束。东连长沙、西连重庆的快捷交通网络逐步形成,交通格局实现重大突破,桑植区位优势逐步显现。

社会发展报告 第3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186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150位用户关注,34人点赞!

一、**年,市人民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增强“三力”、率先崛起发展战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的是好的。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顺利完成(见附表)。同时也要看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较大,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任重道远,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弱,大企业大集团和知名品牌不多;中低收入人群还比较多,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严峻。对这些问题,要在今后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二、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认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和计划草案体现了“十一五”规划纲要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和要求,主要目标和总体安排是可行的。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建议,同意市人民政府提出的《关于**市**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批准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三、2007年,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力实施增强“三力”、率先崛起发展战略,按照市第六次党代会和市委五届十次全会提出的总体要求,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的召开。为顺利完成今年计划,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建议:

(一)切实做好“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目标,深入实施“1381”行动计划,健全“三农”投入和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家庭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培养新型农民,加强各种类型职业技术技能培训,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创业和转移就业能力。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公共配套服务,切实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

(二)加快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传统产业高新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依法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工业产业层次和水平。采取综合有效措施,加快发展生产性和消费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加大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健全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鼓励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发挥主体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把推动自主创新和实施品牌战略结合起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坚持招商选资,合理引导外资投向,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增强发展后劲;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外贸出口效益,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社会发展报告 第4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99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8分钟,共有161位用户关注,45人点赞!

××乡是××目前唯一的民族乡,地处金沙江畔,位于××县城西北部,距县城108公里,乡域国土面积168平方公里,东邻万德乡和发窝乡,南接田心乡和高桥镇石腊它,西与环州乡接壤,北与元谋县姜驿乡隔江(金沙江)相望。境内居住着汉、傣、彝、苗、傈僳、拉祜、白等7种民族,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81%。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勐果河、沙拉河、环州河三河南北纵贯全境,形成四山夹三河的低热河谷地形。立体气候明显,最低海拔950米(甲利),最高海拔2240米(大荞地)。年平均气温25—28℃,年平均降雨量580—650毫米,气候炎热,常年无霜,宜广泛种植香蕉、香巴蕉、花生、番茄、洋葱、玫瑰茄、芒果、人生果、酸角、冬早包谷、冬早蔬菜等各类多种经济林果及热区作物。2008年,全乡辖8个村民委员会,60个自然村,75个村民小组,4003户,14389人。其中,农业户3659户,农业人口14032人,占总人口的95.7%。现有耕地面积14845亩,其中水田5335亩,旱地9510亩,人均1.05亩。粮食总产量598万千克,人均有粮353千克,工农业总产值517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9‰,全乡经济总收入为30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44元。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农村发展后劲不足,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缓慢,乡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是一个集贫困、山区、民族、宗教为一体的典型的民族贫困乡。

二、全乡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帮助和全乡各族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目前,我乡社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截止2009年上半年,全乡共有农业户3659户,农业人口14034人。其中农村劳动力9387人,外出务工人员2402人。人口出生率6.22%,计划生育率98.88%。全乡总耕地面积14845亩。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61万元,其中,集体投资完成77万元,私人投资884万元,已完成我乡全年指标任务。全乡经济总收入1331万元,其中第一产业570万元,第一产业中种植业收入514万元,畜牧业收入480万元,林业收入34万元,渔业收入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5元。

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推广培训力度逐年加强,农业科技水平逐步提高,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乡党委政府长期以来一直为之努力的奋斗目标。经过多年的努力,全乡粮经比例明显趋于合理,以香蕉、冬早蔬菜和果蔬为主的产业科技含量得到提升,在全乡范围内形成了规模经济。目前,香蕉种植5000余亩,冬早蔬菜种植8000余亩。仅2009年大春作物种植14845亩,其中粮食作物8668亩,经济作物6177

亩。利用热区优势,开发热区资源,抓特种养殖,抓规模养殖,常抓市场检疫。仅2009年上半年,畜牧业生产生猪出栏达8363头,牛出栏达1104头,羊出栏达5946只,大牲畜存栏达9475(头、匹)。

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近五年来,全乡共完成了17个扶贫整村推进工程,投入资金255万元;投入573.96万元,完成302户的扶贫易地搬迁;投入24.26万元,完成513户节能灶改造。农村公路、人畜饮水、农田水利等方面的建设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克难奋进,按质按量完成“8.30”地震民房和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工作。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帮助下以及全乡各族人民的努力下,我乡212户重建户已于年前全部搬入新居。平田、所所卡两个统建点附属后续工程项目正在实施中;中损792户、轻损1332户修复加固全面完成。村委会、机关单位、民政福利设施及其它恢复建设正在加紧进行。截止目前,民房恢复重建已兑付救灾资金670.7万元,涉及农户2331户。共接收到的大米8吨,三色彩条布100卷,铁丝38圈,铁钉8箱,棉被150床,衣服300袋,夹克衫150件,毛毯280床,家庭包100包等各类物资已及时发放给受灾农户。

文化市场监管逐年规范,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做好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大力弘扬傣乡民俗文化。认真举办好一年一度的“四月八”民族传统节各项活动。完成2009年36个自然村622户(座)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工作。完成2009年东坡村农家书屋建设(现存各类书籍及科普光盘1661册(盘),总价值2万余元)。积极引导和鼓励东坡老年文艺队编排《双换亲》等优秀花灯剧目报县级文化部门。申报了全乡55个自然村2358户9107人的20户以下及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盲村”村村通工程覆盖规划。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得以提升,看书难、看电视难、听广播难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体制不断创新,教育资源得到整合,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协调发展、和谐并进。至2008-200年,全乡现有初级中学一所,小学校点13个。在校学生1606人,其中初中在校学生649人,毛入学率100%,辍学率2%;小学在校学生95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6%,在校生辍学率0.2%;全乡人均受教育年限为6.8年。目前,全乡在职在编教职工109人(其中中学39人,小学70人)。校园占地面积29237平方米(43.83亩),生均18.2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1209平方米,生均6.98平方米;危房面积5289平方米(其中d级危房4234㎡)。

卫生工作积极健康发展。切实做好以白马口二号病老疫区为主的监测管理工作,积极认真开展计划免疫接种和母婴保健工作,积极开展对甲型h1n1流感知识的培训和防控工作,积极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加大食品卫生督查力度。近年来,我乡没有发生重大的传染病疫情、孕产妇死亡病例及食物中毒事件。认真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诊减免工作。仅2009年上半年,全乡共享受减免人12021次,累计减免补偿金额138496.86元。计划生育工作健康稳步运行。

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得到落实。加强林政资源管理,积极推动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切实搞好护林防火工作。目前,全乡森林管护面积有17954亩。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意识明显深化,积极深入推广丘北经验、落实白路试点工作经验,建立道路交通 长效机制,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抓好高危行业安全生产,完善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包保责任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多年来,我乡境内没有发生重特大伤亡事故。综治方面,仅今年上半年,共处理刑事案件4件,治安案件10件,排查出各类纠纷60起,调解成功55起,调处成功率92%。开展“四防”检查8次,排除各类隐患38起。

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增强公民道德规范意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进一步提高各族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民主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严格执行向乡人大主席团报告制度,自觉接受人大的工作监督,法律监督和纪委的纪律监督,认真办理乡人大主席团交办的议案和建议。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群团组织的联系。积极推进政务公开,提高工作透明度。认真贯彻执行《公务员法》、《行政问责办法等四项制度》和“阳光政府”建设有关规定,加强队伍建设,改进机关工作作风。平安创建工作成效明显,禁毒防艾工作得到广泛宣传,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工作和谐有序,全乡民族团结、宗教和顺。认真做好新时期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二、乡党委政府下步工作思路

1、争取实施建设一个集民族文化广场和冬早蔬菜批发市场。

2、争取重新规划小学校点布局新建东坡乡中心小学。

3、积极争取省、州支持对宗教复杂地区进行综合治理,使宗教复杂地区的基础设施有较大改观,群众素质有较大转变。

4、在以赤叨、水口、达卧三个村委会海拔1500米以上种植发展核桃产业。

5、以东坡、所所卡、以赤叨、东甸、白马口五个村委会坡地、旱地为主大力发展玫瑰茄产业。

6、进一步发展壮大香蕉种植业,全力打造东坡香蕉品牌。

7、依托元谋热区经济作物市场,积极开发以白马口、东甸、所所卡、庄房为主的热区冬早蔬菜种植产业。

8、争取实施路其干及莽草坝的4000余亩土地综合开发利用。

社会发展报告 第5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84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5分钟,共有268位用户关注,24人点赞!

2018年,在商丘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永城市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六次、七次全会和商丘市委五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拉高走在中原更加出彩前列标杆,坚守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建设商丘副中心城市目标定位,牢牢把握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的工作方向,夯实支撑点,激发活力点,掌控风险点,擦亮闪光点,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求进、稳中向好、势头强劲。

全市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32.32亿元、增长9.6%,高于全省2个百分点,居省直管县(市)第1位。境内财政总收入82.45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首次突破40亿元,达到40.8亿元、增长9 %,其中税收28.65亿元、增长9.1%,占比为70.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2%。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21.09亿元、增长9.5%,各项贷款余额292.01亿元、增长5.2%。城镇化率提高1.9个百分点,达到48.6%。

(一)抓重点谋全局,经济高质量步伐坚实。全年实际到位省外资金69.9亿元,新开工建设招商项目69个,建成投产及开业运营招商项目52个,成功举办第九届中国·永城面粉食品博览会。68个重大项目总投资321.02亿元,实际投资116.7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07.6%。全年争取中央、省项目资金5.12亿元、增长27.7%。经开区晋升全省三星级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晋升全省三星级服务业“两区”。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8家。文化旅游快速发展,全年共接待游客321万人次、增长27.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89亿元、增长30.9%。

(二)调结构促转型,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4:44.8:43.8。大力实施“三大改造”,上报省技改项目16个,完成投资20.64亿元。完成“两化”融合对标企业20家。成功申报省级智能车间1个、智能化工厂1个。建立转型发展攻坚项目库,入库项目67个。新发展市场主体1.65万户、增长45%。新认定部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8万千瓦协鑫农光互补项目成功并网发电。实施面粉食品企业扩容、提标工程,推动鑫鼎、麦客多、卢师傅等食品企业新上先进生产线9条,食品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64亿元、增长14.5%。

(三)凝共识聚合力,“三大攻坚”强力挺进。主动防范金融风险,有力化解非法集资,以责任担当维护良好金融生态,在全省防范非法集资宣传工作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主动化解企业风险,帮助企业解困。争取地方政府置换债券2.78亿元,新增地方债券12.93亿元,政府债务平稳。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总投资5.94亿元,实施“党晖温暖”“双十”工程,推动脱贫攻坚高质量。投入扶贫资金1.7亿元,实施产业、金融、教育、医疗等扶贫工程,高质量完成2099户5446人脱贫任务。污染防治攻坚全省领先,pm10、pm2.5目标全面实现,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64天、超全年目标29天,三条省级出境河流断面水质全部达标,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零增长”。

(四)强支撑促融合,乡村振兴开启好局面。中心城区品质提升。高标准编制完成城乡总体规划和32个专项规划。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实现投资87.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4.3%。新建市政道路26公里,完成主干道升级改造31公里。完成地下综合管廊箱涵主体工程。“不走四路”工程深入推进,完成百花路、永兴路等人行道改造以及400余条背街小巷提升工程。城市“四治”有力推进。引进共享单车1万辆、公共助力车1000辆,新增新能源公交车13台。省交通运输执法工作规范年活动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持续“双十双百”工程建设,新建、改建文化活动中心、晨练广场等40个。持续推行环卫保洁“以克论净”“双五”标准,城市建成区机械化清扫率100%。镇域经济启航发展。完成残次林地整治8.4万亩、拆旧复耕1万亩。一批旅游小镇、商贸重镇、工业强镇茁壮成长。围绕“四优四化”,大力实施“3030”优质小麦工程和10万亩优质花生工程,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150万亩,创建小麦高产示范区10个10万亩。全省优质小麦“四专”工作座谈会在我市召开。“四大革命”引爆乡村振兴。投资1.5亿元推进“厕所革命”,撬动各类资金1亿元,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22.3万户。省农村改厕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我市召开。投入资金7000万元,推进全域“保洁革命”,在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现场会上作典型发言。以敬老尚俭为突破,实施“乡风革命”,3人荣登河南好人榜。推进农村“道路革命”,加快县道、乡村道建设,打造“一小时”“半小时”交通圈,涉农整合建成农村道路168公里。

(五)树理念抓载体,生态文明成效明显。规划并建成“两湖四带一湿地28公园”城区生态体系,城区人均绿地面积15.34平方米,基本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森林永城建设加快推进,完成造林3.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4.7%。在全国森林公安机关“绿剑2018”专项打击行动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

社会发展报告 第6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5388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4分钟,共有238位用户关注,54人点赞!

20*年以来,全县在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坚持科学发展观,切实按照“十一五”规划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人口与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注重与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业发展。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支持,加大政府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推进社会事业各项改革,不断增强社会事业的公共服务能力,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发展状况

(一)各级教育事业协调发展,教育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是各级教育协调发展。全县现有小学391所,教学点23个,在校生126684人,入学率99.54%,现有小学教师5493人,师生比1:23,代课人员652人;初中71所,在校生63017人,毛入学率114.2%,现有初中教师3382人,师生比1:18,学历合格率98.1%,代课人员49人;高中12所,在校生25089人。二是“两基”迎“国检”工作扎实开展。及时召开了动员会、调度会、业务培训会,大力营造重教兴教氛围。三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稳步推进。20*年春季学期共兑现中央、省补助及县财政匹配杂费、生均公用经费、微机费10*.*万元;免除教科书费142.*9万元,受惠学生32492人;补助寄宿制贫困学生134.12万元,受惠学生13412人。四是做好财政助学金补助发放工作。发放贫困家庭大学生助学补助29万元,受助学生154人;中小学贫困家庭学生助学补助71万元。五是继续做好社会捐资助学工作。六是职成教育渐显生机。一方面,县政府成立领导小组,对职教中心和龙坑镇中进行资源整合,扩大办学规模,并已列为市政府重点项目(批准占地320亩,总投资3659万元);另一方面,采取建立分校、设立教学点、与中职院校联合办学等方式扩大职教办学规模,新办虾子、团溪、鸭溪、尚嵇4个分校和15个教学点,现有在册学生4151人;完成中职招生1000余人;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8期743人,转移641人。七是中高考等工作有序进行并取得较好成绩。全县共有11012名考生报名参加高考,其中一本上线1276人,比上年增加270人,提高率32.9%;二本上线2160人,比上年增加751人,提高率36.8%;县一中学生夺得全省理科状元,考入清华大学9人,北京大学5人。全县共有14839名考生参加中考。小学毕业生11000人,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接收入学。八是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分期分批安排城镇骨干教师到边远学校支教,对促进全县教师水平整体提高和教育均衡发展发挥了作用;今年3月,西南大学选派26名大学生到我县11间中学“顶岗实习”,为我县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新活力;全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已验收14个寄宿制工程、1所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和3个改厕工程,完成20所薄弱学校改造项目、3所捐赠工程和17个改厕工程的立项、审批和发包工作。

(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加强

一是深入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健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构,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管理,对原《*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方案》进行了修改完善,从调高家庭帐户、简化转诊程序、扩大异地就诊报销范围、提高中医药治疗报销比例、现场审核等措施办法着手,充分调动农民的参合积极性,全县参合农民90.2万人,参合率87.22%,其殊人群参合率100%,参合农民自筹资金902万元,总体基金规模4510万元,半年兑现报销金额18*.5万元,参合农民受益2193435人次。二是加强疾病防控,减少传染病流行。三是依法做好卫生监督各项工作。通过对卫生行政执法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加大对医疗市场的整治和卫生监督力度,半年共取缔无证行医4户,取缔非法经营户7户;日常卫生监督检查819户,责令整改116户。四是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五是认真落实项目建设工作。

(三)人口与计生工作有序推进

围绕“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稳步前进、提升水平”的工作思路,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措施,计生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计生主体指标完成较好。符合政策生育率95.78%,比去年同期上升1.40个百分点;政策外多孩率0.67%,比去年同期下降0.51个百分点;上环及时率87.83%,绝育及时率92.87%,综合避孕节育及时率90.32%,流动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90.32%,农村独生子女领证率30.44%,药具应用率95%,随访率100%,住院分娩率86.36%,群众知晓率90%以上。主要做法上一是抓早抓实。早安排、早部署,健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完善过程管理服务制度,明确措施办法,将全县人口计生工作纳入健康发展轨道。二是充分利用春节期间外出人员返乡之机,及时安排掀起以强化孕前型管理、确保人口控制目标、摸清流动人口底数、强化宣传教育等为主的集中宣传活动。三是切实加强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县、镇(乡)两级建立了高质量的人口计生数据库和人口计生信息化服务系统。四是搞好创建活动。以争创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为契机,深入开展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创建活动。五是依法管理,加强人口计生法制建设。把计划生育“一法三规一条例”与“五五”普法结合,狠抓队伍执法能力建设,落实计生责任制,大力推行政务公开,落实奖励扶助及优先优惠政策,促进了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

(四)文化体育事业不断发展

一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以白龙社区、白锦社区、象山社区为主体开展“四民社区”创建活动,使社区文体配套设施逐步规范;以新舟精神文明活动中心为代表的乡镇文体活动场所功能日益增强,以苟江天明村、三岔红星村为代表的“四在农家”创建,使村寨文体设施逐步完善。目前,全县有文体活动场所近千个,人均文体活动场地面积达0.2m2,基本能满足全县人民的文体活动需要。二是做好文化体育活动工作。成功举办了“数字电视迎新春”20*腰鼓大赛、“广电网络杯”20*四县市青年歌手联谊赛、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县赛区选拔赛、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6周年大型文艺晚会、*县“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参加了*市第三届“商行杯”龙舟比赛。三是强化图书服务功能。完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分中心装修及设备完善,成功申报键华社捐资共建的三渡镇、龙坑镇、喇叭镇键华图书馆,利用“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开展文化进社区、知识竟猜等活动,进一步增强资源共享工程在农村的辐射力和影响力,通过开展优秀图书推荐、馆外服务、送文化下乡等方式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四是持续开展文物工作。启动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保护工作,公布了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完成省保单位黎庶昌故居二期维修工作。五是积极发展电影业。上半年共放电影1425场,并决定改建原县电影院,力争恢复电影阵地,占领农村文化阵地,进一步为全县人民提供精神食粮。六是强化文化市场管理。根据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实际,加强了文化市场的规范管理,制定了切合实际的文化市场管理规划,安装了网吧监控平台,建立了网络协会,开展了行业自律,逐步建立了与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内容丰富、健康规范的文化市场。加大“扫黄打非”和“网吧”等服务营业场所的专项整治力度,收缴非法书刊3000余册(本)、盗版光盘4200余张,取缔非法经营电子游戏机室8家、黑网吧4家,查处违规经营20户次,立案14家。

(五)社会保障工作稳步推进

社会保障进一步巩固和完善。1-6月共征收养老金4197万元,占年预算的188.5%;完成养老保险扩面1457人,占市下任务的72.8%;发放养老金和遗属生活补助2240万元;收缴医保金1561万元,占年预算2697万元的57%,支出801万元;参加失业保险16511人,占市下任务16200人的104%;征收失业保险金115万元,占市下任务240万元的48%,发放失业救济金123人次5.38万元,支出两费补贴、调剂金及职业培训费93.25万元,基金总积累1024.59万元;工伤保险累计参保人数11955人,占市下任务的81.7%;共受理劳动力鉴定22人次。生育保险累计参保25747人,生育保险费43万元,支出19万元。就业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技能培训3700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862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6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有效控制在4.4%。

(六)旅游事业加快发展

20*年上半年,全县旅游景区的游客接待呈上升趋势,共接待游客16万人次,同比增长33.3%;旅游综合收入1.*6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五一”黄金周期间共接待游客7.86万人次,同比增长71%;旅游综合收入4166.5万元,同比增长70%)。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177万元,对云门囤、枫香温泉、共青湖、枫香龙岩洞、乌江电厂旅游码头、三合大桥等旅游景区基础设施进行了建设、改造。组建了*县兴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编制了《*县乌江渡红色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通过省发改委组织的专家组评审,现已报国家发改委审批。苟坝会议会址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方案已向上级发改部门报送。编制了沙滩、云门囤、枫香温泉、龙岩洞、三合农业观光园等景区(点)的项目建议书,并向中发行申报了1.13亿元投资总额的贷款项目,同时将沙滩文化旅游区作为银行贷款重点项目向省发改委进行了申报。以加快推进“三化一业”发展战略和实现黔北旅游胜地为目标,先后组织了“偏岩河迎春文艺演出”、“20*茅台啤酒杯*县首界偏岩河旅游钓鱼节暨商品博览会”,参加了第十一届中国重庆投资洽谈会和在成都举办的第八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展示了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扩大了我县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做好乡村旅游示范点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旅馆申报工作,完善了沙滩文化陈列馆、沙滩休闲山庄、南白龙山园林、八里火雕生态园、石板乐意山庄、共青湖桃花园、澎湖山庄、外滩休闲中心、枫香华林饭庄、尚嵇十甲洞天等旅游示范点的基础设施。

二、存在问题

(一)教育体制中,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实施义务教育新机制后,农村学校运转经费十分困难,薄弱学校改造项目任务还很艰巨。二是由于县城人口剧增,适龄儿童增加,造成县城小学分流难度加大。三是基础条件和信息技术教育设备的普及及运用程度不高,城乡教师及教学资源交流少,造成了城乡学校差距较大,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二)医疗卫生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一是合作医疗补偿报销审核时间长,兑现慢。二是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滞后,制约了卫生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合作医疗逐步深入后,各级医疗机构都不同程度存在医疗设备短缺、卫技人员不足的问题,不能满足参合农民医疗保健需求。三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尚处于试点阶段,政策措施、体制机制还需不断完善。

(三)计生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出生性别比偏高,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力度有待加强。二是流动人口“瓶颈”作用凸显,流出人员政策外生育比例高,严重制约了全县人口计生整体水平的提高。三是独生子女“两费”兑现差。随着群众生育观念的转变和奖励扶助制度的实施,申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人数大幅增加,由于各镇(乡)奖励资金没有固定来源,只好拖办甚至不办,群众要求兑现落实呼声较高,亟待解决。

(四)文化、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发展。一是由于建设资金紧缺,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二是由于人才匮乏、宣传推介力度不大等原因,旅游景区景点的知名度不高,外来投资者少,还未真正形成气候,产业发展慢。

三、建议和意见

针对存在的问题,下半年全县要立足实际,努力促进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要努力增加投入,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通过政府投入、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社会事业。进一步深化社会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推进社会事业分类管理,在进一步明确政府承担公益性社会事业的责任的同时,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努力推进营利性社会事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激发社会事业发展的活力和效率。同时,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着力推进教育健康协调发展。以“两基”迎“国检”为契机,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把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放在教育发展的首要位置,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强化政府责任,加大教育投入,继续组织实施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促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教育的均衡发展。强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工作,全力实施对农村中小学学生免除杂费工作,积极争取,扩大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的范围。加大城乡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整合城乡教育教学资源,缩小城乡差距,推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针对部份农村学校生源减少这一现状,对村级小学及教学点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避免资源浪费。

(二)积极推进农村公共卫生各项事业。一是加强调研,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加大能与之相适应的医疗卫生体制机制改革力度。二是进一步加强疾病防控,减少传染病流行。三是继续开展好卫生监督各项工作。四是抓好22个镇乡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五是大力开展好爱国卫生运动。

(三)扎实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稳定低生育水平,继续推广和完善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一是加强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控制新的政策外出生。二是继续深入宣传,以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为载体,认真开展“三送两贺一问候”活动,强化面对面的宣传教育,切实增强群众对计划生育的自觉性,提高群众计生政策的知晓率、对计生工作的满意率。四是坚持人口计生依法管理、依法服务。五是切实抓好利益导向机制、奖励扶助制度、优先优惠政策的落实。

(四)大力发展文化和体育事业。以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农家书屋、千乡万村书库、文化资源共享工程为依托,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的公益性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城乡文化事业的协调发展;继续推进城乡广播电视数字化建设;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开发旅游文化产业及市场;以迎接2008北京奥运为契机,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培育体育产业,积极引导体育消费。

社会发展报告 第7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937个字,预计看完需要5分钟,共有127位用户关注,42人点赞!

排查治理为重点是抓治安隐患、矛盾纠纷、热点、和重大灾害事故,载体为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坚持开展严打整治,强力推进“三位一体”大调解工作体系建设,深化基层平安创建活动。

二、坚持体制机制建设,努力构建大平安的管理格局

我把“和谐*”创建放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大局中,加强领导,统筹兼顾,树立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负总责的思想,充实综治办成员,协调派出所、司法所、办等部门人员开展工作。各村委会成立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机构,规定村支书、主任为主要责任人,保证了基层管理机构健全,领导人员落实到位。

1、领导组织机制进一步强化。每月主持一次专题会议,听取平安、综治、维稳等工作情况汇报,及时研究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同时,层层建立责任制,加强了人员配备和工作网络建设,形成了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

2、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机制进一步健全。与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各村委会签订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38份、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9份、禁毒防艾目标责任书12份以及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32份。

3、平安宣传机制进一步深化。指导司法所、派出所、办等部门以“安全宣传月”、“法制宣传月”等为契机,通过拉横幅、宣传车,标语、出黑板报等形式,向群众进行平安宣传教育活动。

本文来自

三、认真宣传学习“五.五”普法,坚持学法用法

学法普法,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依法行政、服务地方经济的基础。半年来,在带领镇、村干部学法用法上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征订相关法律法规读本。二是加强各村两委的法制教育。结合各村实际,采取召开专门会议、自学等形式,认真组织学习“五.五”普法教材等相关法律知识。半年共组织学习“十七大精神”、“五.五”普法教材、《反法制教育读本》、《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等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15次。通过学习,加深了镇、村干部职工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不断强化综治意识,认真做好工作

20*年以来,各村在实施“一事一议”工程、林改工作、人畜饮水工程中不断出现矛盾纠纷,上访问题尤为突出。在处理矛盾纠纷上,我坚持以群众的利益为第一出发点,哪里有矛盾就到哪里,率先赶到出事地点,将不稳定因素控制在萌芽阶段。在全镇的工作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

1、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不等不靠亲自抓,并召开工作专题会议,进一步落实责任,明确目标,极大地增强了镇、村、社三级干部对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得工作上有人问,中有人管,下有人办。

2、结合当前工作的特点,一是积极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和民主监督等制度,提高群众的知晓程度,增强工作透明度;二是结本文来自合“五五”普法,加大对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教育,让群众知法、懂法、用法,防止盲目上访和越级上访。在工作中,严格按照法律政策办事,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三是不断健全和完善首问责任制和回访制度,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对群众上访的问题进行回访跟踪办理,让群众相信干部,让干部贴近群众,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四是建立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掌握情况,对缠访户、无政策解决的上访户,包干到具体人头上,要求做深做细思想政治工作,对挂钩领导联系的村和社,要求他们经常进行分析,了解动态,掌握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妥善处理,力争问题早发现、工作早介入、矛盾早化解。

4、镇村干部联动,加大调处,维护社会稳定

在建立健全各村民调委员会的同时,对各村民事调解员及全镇干部进行了与相关政策的培训学习,要求工作要依据《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政策处理,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妥善化解和处理矛盾纠纷等问题。20*年以来,综治办及村两委组织充分发挥调处功能,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社,大事不出村,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1起,调处成功率达到100%。同时,以解决群众上访的焦点问题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村级组织建设。

20*年来成功调解了*村与*村因修学校占地补偿,*村村民上访8年之久的遗留问题,同时调解了*村*涉法涉诉上访8年之久的问题等等。

五、开展对全镇矛盾纠纷排查整治

*年以来,我始终保持对的高度敏锐性,不随意上交矛盾。坚持“分级负责,规口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重点加大了矛盾纠纷排查力度,特别是对退伍老兵、移民、招商引资引进项目使用地块、林改等容易引发本文来自的纠纷和突出问题的排查,认真做好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坚持“零报告”制度,半年来,全镇无重大矛盾纠纷发生。

六、存在问题

综上述,半年来,虽然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稳定工作上做了一定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法制宣传深度广度还不够,一些群众法制意识不强,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意识不高。

社会发展报告 第8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963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5分钟,共有172位用户关注,34人点赞!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省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年,全省上下在中共**省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良好态势,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外,其它目标均顺利完成。

(一)综合实力继续提高,发展的协调性有所增强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预计全省生产总值18640亿元,增长14.5%,增幅比上年继续提高;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增长2.8%、15.4%和15.1%。

三大需求增长趋向协调。消费增长快于投资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2.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1%。外贸出口较快增长,出口1283亿美元,增长27.2%。三大收入稳步提高。地方财政收入稳定提高,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650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6.3%;工业企业利润继续快速增长,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29%;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分别增长8.4%和8.2%。

(二)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迈出新步伐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粮食产量保持基本稳定,主要经济作物产量继续增加,畜牧业生产增势较好,渔业生产结构改善,“强龙兴农”工程加快实施。工业结构进一步调整,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等装备制造业持续快速增长,高技术产业发展加快,落后生产能力淘汰力度加大。服务业加快发展,交通运输、邮政电信、批零贸易、金融保险和旅游等保持较快发展。

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投入不断增加,预计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52%。新产品产值增长40.3%;新产品产值率达15.5%,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自主知识产权申请量和授权量持续增加,专利授权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为42069件和2213件,分别增长36%和55.4%。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供给结构有所优化。建设用地供给结构进一步改善,市场化配置比例显著提升,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全省建设用地供应总量32.5万亩,其中工业用地供应18.6万亩,工业用地中招拍挂出让比例达到42.8%。信贷结构更趋合理,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长20.2%,其中工业、农业和欠发达地区贷款增幅均高于贷款平均增幅。创业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得到加强,培养高技能人才9.2万人,一批海内外高技术人才来我省创业。

资源节约和污染减排取得积极成效。循环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全社会能源、水等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预计全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工业重复用水率达到58%。环境污染整治力度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放保持双下降,全省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67万吨,关停小火电机组257万千瓦,预计全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4.5%和4.6%。

(三)统筹发展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得到加强

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继续改善。通村公路新改建和河道整治分别完成8215公里和2420公里,解决和改善305万农民饮用水条件,行政村垃圾集中处理和生活污水治理的覆盖面分别达到66.4%和15%,累计建成示范村1181个,环境整治村10303个,超额完成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目标。

区域发展更趋协调。欠发达地区和海岛地区发展势头良好,衢州、丽水、舟山市工业总产值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下山脱贫工作力度加大,完成下山搬迁2.45万户、9.03万人。“山海协作”工程加快推进,新签协作项目776个,到位资金141.5亿元。

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全省财政支出中,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支出分别增长23.5%、30.2%、27.4%、22.3%。落实提高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政策,进一步完善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政策,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进展顺利。城乡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

民生状况继续改善。全省新增财力的70.3%用于改善民生。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适时增加对低收入群众的补助,全省有70万名困难群众及时领到了物价补贴。就业形势稳定,全省新增城镇就业人员7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27%;城镇零就业家庭基本消除,农村5.02万户低保家庭得到就业援助。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企业职工养老、基本医疗、工伤保险人数分别净增112万人、124.4万人和399万人;77个医保统筹地区中已有41个开展了以大病统筹为主要内容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所有县市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年人均筹资水平都达60元以上;有291万名被征地农民参加了生活保障。廉租房制度建设力度加大,符合“应保尽保”条件的申请家庭廉租住房保障率达到100%;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完成11032户。安全生产事故次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保持“三下降”态势。

(四)“五大百亿”工程圆满完成,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五大百亿”工程投资计划超额完成。2003—20**年,“五大百亿”工程累计完成投资3965亿元,比五年计划总投资多完成472亿元。其中,“百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完成投资2192亿元,完成计划投资的1**%;“百亿信息化建设工程”完成投资563亿元,完成计划投资的113%;“百亿科教文卫体建设工程”完成投资344亿元,完成计划投资的155%;“百亿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完成投资401亿元,完成计划投资的100.5%;“百亿帮扶致富建设工程”完成投资465亿元,完成计划投资的139%。“五大百亿”工程的60个单项或打捆项目均建成投产或完成五年建设目标任务。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省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957亿元。交通邮电项目完成投资396亿元,建成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48公里(其中拓宽80公里),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7个;衢常铁路、温州港状元岙港区(8号、9号泊位)、杭长高速公路(一期)、申嘉湖高速公路等建成投入使用。能源项目完成投资204亿元,浙能兰溪电厂二期工程(2×60万千瓦)、华能玉环电厂2号和3号机组(2×100万千瓦)等建成投产;新增重大统调发电装机容量614万千瓦,全省6000千瓦及以上装机容量累计达到4315万千瓦;建成110kv及以上高压输变电线路2699公里。工业项目完成投资157亿元,宁波钢铁项目(1号高炉,200万吨炼铁炼钢)建成投产,**德创环保设备公司大型脱硫设备生产线项目、宁波大安化学工业公司二醋酸纤维素及醋酐项目、**万向硅峰公司硅单晶抛光片项目等投入试运行。社会发展项目完成投资61亿元,其中高教园区建设完成投资20亿元;“一校两院”迁建工程已进入室内外装饰阶段,省疾控中心、**美术馆等一批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80亿元,列入“811”的27个城市污水处理厂全面建成并通水试运行,我省成为全国首个县县建有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省份。

(五)经济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新一轮省属国企改革基本完成。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全面推行。杭州、嘉兴、绍兴等地积极探索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权交易制度改革。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县级政府扩权改革试点取得积极进展。中心镇培育工程全面启动。药品流通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展开,乡镇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农村风险防范体系不断健全,32个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大户参保面达72%,政策性能繁母猪保险参保面达53%,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参保面达96.1%。嘉兴、慈溪两地居住证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对外开放取得新成绩。外贸结构不断优化,一般贸易进口增幅快于一般贸易出口增幅7.3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43.3%,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外资质量明显提高,新批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合同外资占比达89.5%,其中3000万美元以上重大项目合同外资增长29.6%,一批高技术、环境治理和现代服务业的外资项目加快引进。“走出去”步伐加快,全省新增境外投资中中方投资达6.1亿美元,增长1倍,境外投资项目质量进一步提高。

在充分肯定20**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良好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节能减排工作的压力较大。主要表现在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仍然较快;促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仍不完善,企业主动淘汰落后产能的动力还不足;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依然滞后;违法违规排污现象仍然存在。二是保持物价稳定的压力较大。主要表现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持续攀升,尤其是一些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价格,如食品和居住类价格过快上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加快。三是企业经营压力较大。主要表现在资金、能源原材料、劳动力价格持续上升;出口企业还面临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人民币持续升值、国际贸易摩擦频发等方面的压力。四是改善民生的压力较大。主要表现在就业压力仍然较大;教育、医疗、社保、收入分配、住房保障等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仍然较多;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仍需高度重视;安全生产还存在不少隐患。

20**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在本届政府的五年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1%;全省人均生产总值连上2000、3000、4000美元三个台阶,20**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37130元(折合4880美元)。20**年,地方财政收入1650亿元;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8%;城市化率57.2%;非农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78%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7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265元。五年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323万人;新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41万人;新增沿海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56个;新增和拓宽高速公路1566公里,建成乡村康庄工程6.58万公里;新增6000千瓦以上发电装机容量2482万千瓦。

二、20**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目标

根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政府 》的总体安排,建议20**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目标如下:

上述主要目标是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发展态势和省内发展环境后提出的,体现了党的十七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与“**”规划主要目标进行了衔接,兼顾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可能,淡化了一些预期性指标,强化了节能减排、自主创新、社会发展、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指标。现对有关主要目标作重点说明:

(一)关于全省生产总值增长的预期目标

全省生产总值预期增长10%以上。近几年,我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积极进展;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效应将逐步显现,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支撑条件明显改善,经济运行的总体环境进一步优化;我省企业更加注重技术、管理创新和品牌经营,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继续提高,这些都有利于我省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实现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的目标是有基础的。同时,为了引导各方面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切实转到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20**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也不宜安排过高。把20**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安排为10%以上,充分体现了“好字优先、稳中求进”的新的发展要求。

根据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的预期目标,三次产业增长的预期目标分别为: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1%,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2%。

为了保持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将继续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积极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在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加大对农业主导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建设一批规模化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继续深入实施三大产业带规划,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实施一批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进一步推进技术改造“双千工程”和“958”行业龙头企业技术赶超计划,加快培育现代产业集群。推动建筑业进一步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大力引进和培育优势服务企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软件外包、创意设计等新兴服务业和生产业,进一步提升金融、保险、旅游、商贸等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制定实施港航强省建设规划;加强港口资源的整合和开发,深入推进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完善集疏运体系;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积极发展临港产业和海洋新兴产业,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关于地方财政收入预期目标

地方财政收入预期增长12%。近年来我省经济的较快发展为财政收入的平稳增长奠定了基础,改革资源税和耕地占用税制度、加强税收征管等也将促进财政增收。但新企业所得税法、支持节能减排和促进就业等税收政策实施将不同程度地减少财政收入。

为保持地方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将积极应对各项财税改革,密切关注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增值税转型对财税收入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努力优化财政收入结构,促进地方可用财力的稳定增长。完善税收收入征管机制,及时掌握新的税源增长点,继续规范税收征管秩序,提高税收征管效率。重视政府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拓宽政府非税收入的征管范围,切实增强地方政府财政实力。

(三)关于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预期目标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预期达1.6%以上。2006年、20**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共提高了0.3个百分点,今年全省在“两创”总战略的推动下,创新环境将不断改善,自主创新投入的力度将继续加大。

为此,将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畅通技术、资本、人才等创业创新要素的对接渠道。综合运用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等政策手段,加快建设“六个一批”创新载体、公共科技基础平台、行业和区域创新平台,启动建设科研院所创新基地,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科技项目。加大对创业风险投资的支持,大力发展技术市场,加强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支持企业加快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品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努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核心技术和标准体系,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四)关于三大需求增长的预期目标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期增长10%。今年国家将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我省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投资的高峰期已过,房地产投资面临新的调整;企业受投资预期的影响,对实体经济的投资比较谨慎。综合以上因素,今年我省投资大幅增长的可能性不大,仍将保持适度平稳增长。但我们也要看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稳步推进,我省投资增长仍有一定空间,而且要保持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必须保持与全省生产总值增速大致相当的水平。

为此,将进一步精心组织实施“**”重大建设项目规划和新一届政府“三个千亿”(“千亿基础网络”、“千亿惠民安康”、“千亿产业提升”)工程建设,着力抓好优化发展环境、调整经济布局、增强发展协调性的基础设施网络建设项目,加大新农村建设、欠发达地区、海岛地区和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等惠民方面的投资力度,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传统行业改造、临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一批产业提升项目的实施。切实做好项目前期论证、规划协调和要素保障,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前期推进和实施联动机制,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促进投资适度稳定增长,为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协调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期实际增长12%以上。近几年,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力度加大,困难群众保障水平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消费环境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的消费倾向有所增强,消费需求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农民增收难、城镇中低收入家庭收入水平不高、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也将制约消费快速增长。

为促进消费持续较快增长,将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收入,进一步完善大社保体系建设,改善居民支出预期,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在提高传统消费领域服务质量,促使其持续旺盛的同时,加快发展社区综合服务,扩大文化、教育、旅游、体育、健康护理等消费领域。积极推进连锁、配送和电子商务发展,大力推进城市商业网点向农村延伸,完善农村销售服务网络。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依法打击假冒伪劣、商业欺诈等行为,规范市场秩序。

外贸出口预期增长15%以上。20**年外贸出口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人民币升值、成本上升、贸易壁垒增多以及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增速将会有所回落。但我省出口企业应对能力较强,竞争优势仍然比较明显,出口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为保持外贸又好又快发展,将着力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鼓励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农产品出口,大力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产品出口。进一步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服务贸易。做好国际贸易摩擦预警和应对服务工作。鼓励增加能源、原材料以及先进技术、关键设备的进口。完善“大通关”体系,健全对外开放的服务平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合作。

(五)关于价格总水平的预期目标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2%以内。国家采取促进生猪生产等措施、部分生产资料与消费品产能过剩等因素将抑制价格上涨。但国际有色金属和原油价格持续上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政府调价项目面临较大上调压力,通胀预期较强等,都将推动今年价格总水平继续上涨。

为实现价格总水平调控的预期目标,将进一步健全市场价格监测预警制度和应急机制,增强价格调控手段。加强农资价格监管,规范农村基层组织的价格和收费行为,严肃查处各种涉农价格违法行为,加快建立健全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补偿要求的价格形成机制和配套措施,妥善把握政府调价项目出台的时机和力度。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价格热点难点问题,继续推进医药价格改革,完善教育收费政策,加强房地产价格监管。切实整顿市场价格秩序,规范市场价格行为,加大查处各种价格违法行为的力度。及时根据市场价格变动情况落实低收入群众的价格补贴。

(六)关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预期目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预期均实际增长7%。随着经济较快增长、企业效益继续改善、促进农民增收政策措施的实施、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将持续增加。但要较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仍面临较多困难和制约因素。

为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将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采取综合措施提高低收入群众的收入水平,努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完善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税收、价格、补贴等政策,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各种类型的职业技能培训,注重培养各类实用型专业人才,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海岛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七)关于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目标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2‰以内。由于计划生育二胎生育间隔期政策的调整,预计今年全省出生人数将有所增加,人口自然增长率也将有所提高。为此,将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推进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建设。进一步重视妇女儿童和青少年工作。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新增城镇就业人数65万人。今年被征地农民、城镇新增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仍然较大,但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大力做好零就业家庭、农村低保家庭人员的就业工作,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以及服务业在增加就业中的作用,促进就业人数稳定增加。

新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0万人,新增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0万人,新增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50万人,新增失业保险参保人数50万人,新增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00万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继续推行“五费合征”,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健全参保缴费的激励约束机制,稳步开展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建立面向城镇全体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全面推进以农民工为重点的工伤保险参保工作。稳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额度,积极推行大病住院统筹为主、兼顾门诊统筹的保障模式,不断扩大受益面。探索构建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加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认真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以及教育、医疗、住房等救助制度和政策,逐步提高救助和保障水平。加快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和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

(八)关于节能降耗和主要污染物减排的目标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以上,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3%左右,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3%左右。我省经济发展仍处于转型升级阶段,节能降耗措施见效需要一个过程,完成上述约束性指标的难度较大。据省有关部门测算,今年污水处理厂有望新增化学需氧量削减4万吨,在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等方面也可产生一定的削减量,预计今年化学需氧量将继续保持下降趋势。今年二氧化硫的减排主要依靠电厂和热电厂的脱硫,由于去年开工建设的部分电厂脱硫工程要到今年底才能陆续建成投产,预计今年二氧化硫减排形势比较严峻。

围绕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将继续深入开展“节能降耗年”活动,积极实施“十百千节能行动”。大力发展能耗低、污染少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继续实施循环经济“991”和工业循环经济“4121”示范工程。严格执行市场准入标准、强制性能效标准和环保标准,实行项目区域限批,坚决控制新的高耗能项目,全面禁止新的高污染项目,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组织实施重大节能减排技术专项,引导和鼓励用能排污单位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加快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污染治理进度,确保达标排放。全面开展“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加大江河水系源头生态建设力度,大力推进水系的污染控制和整治工作,不断完善流域排污总量控制实施机制,着力推进重点城镇、钱塘江流域临江城镇和太湖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工作。进一步落实《全省工业项目新增污染控制的若干意见》,加快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全面推进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做好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建立和完善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等约束性指标公报和评价考核制度。加强环保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环保执法力度。

(九)安全生产目标

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0.39人。20**年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41人,比上年下降5%,今年全省将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力争将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0.39人,下降3%,达到全国先进水平。为此,将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完善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大力推进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加强对公共安全的监督检查,推动社会应急服务联动机制的建立。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抓好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切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努力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为实现上述主要目标,我们将全面落实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 》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围绕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实施,紧紧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关键,注重规划引导,突出抓好以“三个千亿”工程为主体的重点项目建设,加大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力度,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和综合协调,为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第一,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大力推进“**”规划纲要及各专项规划实施,进一步落实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开展“**”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引导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公共服务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断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创新规划综合管理和衔接协调的体制机制,推进规划工作法制化,逐步形成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以城乡规划和土地规划为支撑的规划体系,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社会发展报告 第9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4401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7分钟,共有278位用户关注,49人点赞!

*年,在自治区党委的领导下,全区上下共同努力,认真执行中央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自治区的工作部署,较好地完成了自治区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十五”以来加快发展的好势头。

(一)总体发展态势良好

初步统计,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733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28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1006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1099亿元,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87亿元,增长18.2%,净增152亿元,为历年最高。财政收入完成341.2亿元,增长11.7%。主要经济指标均超过预期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4.2%,人口自然增长率7.3‰,均控制在预期目标以内。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24.3∶35.2∶40.5调整为23.0∶36.8∶40.2,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明显提高。围绕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继续优化种养结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2.8%,畜牧水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4.9%提高到45.9%;大力推广新技术,引进农业先进适用技术600项;努力扩大优良品种覆盖率,粮食和主要经济作物良种普及率继续提高,优质稻种植占水稻种植面积的70%,比重提高5.6个百分点,畜禽良种率提高到58%以上,水产优良品种占养殖总面积的65%;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建立养殖业标准化生产示范点166个;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形成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1020家,直接带动农民194万户。工业增加值完成812亿元,增长14.6%。电力、汽车、机械、有色金属、制糖、食品等重点行业成为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和优势产业发展,启动了氧化铝、林浆纸、水电等一批产业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桂林、南宁、柳州、北海等四个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338亿元,增长30%;大力培育新的工业增长点,柳州阳和工业新区启动建设;非公有制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增长26%。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57亿元,增长60%,创历史最好水平。积极推进传统服务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房地产、信息服务、物业管理和社区服务等新兴产业,全区批发零售贸易额增长13.5%,邮电业务量增长25%,商品房销售额增长38%。各地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各具特色又相互补充的区域经济正在加快形成。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和重点镇建设力度加大,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8.9亿元,县域经济发展潜力大。

(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自治区成立重大项目审批领导小组,加强对重大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统筹推进两百项重大项目新开工。桂西氧化铝一期工程、钦州林浆纸一体化项目、长洲水利枢纽正式启动,乐滩水电站、北海电厂一期工程、田东电厂改扩建工程、南梧高速公路岑溪至梧州段、桂梧高速公路桂林至阳朔段等项目实现新开工,全区累计新开工规模以上项目5500个。龙滩水电站成功实现大江截流,在建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平果铝氧化铝二期工程、柳钢高速线材、六景至兴业高速公路、南宁至坛洛高速公路、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一期工程、自治区人民医院综合门诊大楼、柳州卷烟厂和南宁卷烟厂技改工程、北海银河年产300万只片式电阻、贵州至广东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广西段)等重点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新增等级公路184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89公里,全区高速公路总里程达1011公里;新增程控电话交换机容量169万门、沿海港口吞吐能力187万吨、城市及县城道路385公里、日供水能力44万吨;新建和加固标准海河堤防57.4公里,完成水库除险加固37座,新增和恢复农田灌溉面积80.2万亩。新增钢材生产能力60万吨、氧化铝40万吨、高精度铝板带箔材3.5万吨。新增国家和自治区粮食储备库仓容2.45亿公斤。进一步加大前期工作力度,洛湛铁路广西段、北海林浆纸一体化、钦州电厂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大藤峡水利枢纽、桥巩水电站、北海港三期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积极争取国债资金支持,加强了农林水利、能源、交通、城市基础设施、教育、卫生、公检法司、粮库、农产品批发市场、旅游、以工代赈等一批国债项目的建设,国债项目投资完成110亿元。通过狠抓项目建设,促进了投资的快速增长,初步统计,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基本建设投资455亿元,增长22.1%;更新改造投资137亿元,增长29.8%;房地产投资118亿元,增长56.7%。投资保持了对经济增长的强劲拉动,初步测算,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2%。

(四)对外开放取得新成绩

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31亿美元,增长27.6%,其中出口19亿美元,增长26%。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规模有所扩大,民营企业出口增长加快,成为我区第二大出口经营主体。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北海出口加工区建成封关。加快重点外商投资项目前期工作步伐,积极做好跟踪服务。一批国外大公司相继来我区考察、洽谈投资,累计已有28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在我区落户。全区实际利用外资6.8亿美元。引进一批国内大集团和民营企业到我区合作开发。“百企入桂”取得新进展。据统计,全年实施国内经济协作项目1800多项,引进区外境内资金110亿元。

(五)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加大科技、教育、卫生、文化、广电、计生、体育等社会事业投入力度,全年社会事业完成投资32亿元,增长14.3%。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开展“科技金源”、“科技金桥”、“科技金穗”三大科技行动,实施创新计划项目1900项,加快一批自治区直属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改革。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共投入5.2亿元改造危房118万平方米,启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项目,对改善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发挥了积极作用。实施优质高中扩招、中等职业教育和高校基础设施国债项目,改善了办学条件,扩大了高校招生规模,普通高校招生增长57%。抓住国家加大对防治非典投入的机遇,组织编制完成我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总体建设方案,在国家支持下,新开工建设10个地级市、49个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改造建设一批应急救治设施。增建桂西、桂东广播电视设施,加强高山艰苦台站设施改造,完善广西彩电中心二期工程。建设了一批计生、体育项目和农村基层卫生、文化基础设施项目。

(六)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60元,增长6.1%;农民人均纯收入2093元,增长4%。汽车、住宅、通信等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6%,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0.9%。就业再就业工作全面推进,如期完成城镇新增就业任务,7万名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两个确保”继续巩固,城市“低保”得到加强,城镇职工参加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分别达198.7万、218万和235万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贫困居民58万人。扶贫开发力度加大,建设一批贫困村基础设施、产业扶贫和科技扶贫项目。全年共投入以工代赈资金3.78亿元,建设县乡村道路3440公里,治理小流域近23万亩,解决了34万群众和19万头牲畜饮水难、800多个村屯行路难等问题,农民从参加以工代赈建设中直接获取劳务报酬7100多万元。总投资21亿元、项目7.5万个的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全面展开,年底竣工项目5.5万个,一批地头水柜、村村通广播电视以及中小学建设项目已投入使用。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推进郁江、邕江、左江、右江等流域和区域的综合整治,加大对不法排污企业的治理整顿力度,水环境和大气环境按功能区达标的地级市分别增至7个和11个。全区共完成退耕还林35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0平方公里,建成沼气池40万座。

(七)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财政、社会保障等改革稳步推进。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区分项目的投资主体、资金来源、项目性质等不同情况,取消大部分项目的审批,转用备案制;对保留审批的项目,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深化价格管理体制改革。通过放开和下放价格管理权,扩大商业性投资旅游景点的企业自主定价权,促成北海银滩等城市公益性公园实行免门票开放。批准柳州、玉林等14个市县提前3年开征污水处理费,调整桂林等市污水处理费的征收标准以及南宁等11个市县的城市供水价格,促进城市环保设施产业化。组织开展全区路桥收费站点的清理整顿工作,已撤并19个收费站点。

(八)国民经济管理进一步改善

积极开展重大问题研究,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提供了决策参考。针对电力供应出现紧张的情况,及时组织力量研究提出加快我区电力建设方案,为采取有效措施缓解电力供求矛盾争取了主动。针对煤炭供应及运输紧张问题,开展对我区“十五”后三年和“十一五”煤、电、运综合平衡问题的专题调研,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积极探索开发利用国内外煤炭资源的新途径。加强与泛珠三角经济区域的合作,积极主动与贵州、云南省就煤炭、交通、电力等基础产业的合作进行商谈,与贵州省签订煤电联营合作协议。搞好经济运行监测预测,密切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和国际国内经济走势,加强对经济运行中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分析研究,及时提出对策建议。在抗击非典期间,及时组织分析非典对我区经济的影响,一手抓非典防治,一手抓经济发展;出台加强抗击非典药品、医疗用品及生活必需品价格管理的措施,加大价格检查力度,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加强投资和项目建设的工作建议。加强重大规划研究和编制,编制了铝工业、交通运输、现代物流等发展规划,积极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有色金属产业、水资源综合利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等规划的编制工作,这些规划对我区今后争取国家支持、引进外来投资、促进经济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开展五大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十五”计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工作,及时启动“十一五”规划编制前期工作。改革项目前期工作机制,组建广西重大项目前期工作部,将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推向社会、推向市场。

过去的一年,在经受非典疫情和自然灾害考验的情况下,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赢得这样的好局面,的确来之不易。这是自治区党委正确领导、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强监督指导、自治区政协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奋力拼搏的结果。

但也要看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民收入渠道比较单一、增速较慢;工业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企业规模偏小;就业再就业形势严峻;电力、煤炭等能源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同时,我们的工作也还存在不足,如我们的观念、工作方式方法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和开放形势的新要求,改革创新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完全到位等。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解决。

二、*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今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第四年,我区发展改革的任务十分繁重。我们要按照自治区党委的总体部署,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以及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自治区党委八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切实抓紧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牢固树立市场经济观念,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牢固树立经济增长的质量观念,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强化工业兴桂意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牢固树立群众观念,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全区人民从发展和改革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按照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政府 提出了今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财政收入增长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外贸出口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城镇新增就业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7%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85‰以内。在实际工作中,要按更高的目标去努力,力争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在以下方面抓好落实:

(一)加快产业项目建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始终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加大产业投入和项目建设力度,巩固和加强农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巩固稳定存量,积极调整增量,在集中力量发展铝、锰工业等特色资源型产业的同时,注重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业,全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大力提升传统服务业水平,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带动整个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突出抓好“三农”工作,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在保证粮食总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经济与县域经济联系,支持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使农业与市场、农村与城市更紧密的结合。进一步加强“三田”建设,大力发展畜牧水产业。建好桂北、桂东南优质稻粮源基地和桂西、桂南优质玉米基地;开工建设一批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基地、高产示范基地,使优质稻播种面积比重达到74%,“双高”甘蔗种植面积比重达35.3%。续建7个渔业良种繁育场,使优势水产品良种覆盖率进一步提高。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食品卫生安全质量标准,开工建设梧州、玉林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分中心,广西渔业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广西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和南宁、柳州、桂林、北海、玉林、贺州、梧州等7个城市的分中心,在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200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流动检测监测工作站;续建广西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检测中心和一批分中心。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开工建设南宁农产品保鲜加工配送中心,贵港、合浦等市县肉类系列产品综合加工,以及广西明阳生化公司年产20万吨高档变性淀粉等项目;续建南宁皇氏公司年产10万吨乳品、汇源集团恭城果汁加工、全州福润肉类综合加工等项目,新增果蔬加工能力60万吨、肉类综合加工能力24万吨、乳制品生产能力10万吨。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减灾抗灾能力。新建标准防洪堤20公里和海堤15公里,重点抓好百色水利枢纽、贵港郁江北堤等在建项目建设,新开工南宁西明江堤、柳州二期防洪工程静兰堤、桂林漓江防洪工程、玉林南流江整治二期、梧州长洲堤、贵港沙江泵站和来宾、崇左、藤县、平南等重点防洪市县城区防洪工程。除险加固病险水库100座,重点抓好青狮潭水库、凤亭河水库、武思江水库等22座大中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继续推进桂中治旱工程建设,新开工乐滩灌区等工程。完成渠道防渗400公里,恢复和新增灌溉面积50万亩。建设地头水柜2.26万座,新增旱地灌溉面积10万亩。加强县城和重点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引导农村企业向县城和重点镇集聚、促进县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条件。新开工建设一批供水、道路、垃圾处理等重点县城基础设施。建成一批乡镇供水工程,使村镇自来水普及率由20%提高到25%;续建去年国债投资建设的28个县城供水项目,新增日供水能力66.5万吨、供水管网831.2公里。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改造柳州老工业基地、培育百色新工业基地、发展桂林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壮大南北钦防沿海地区大工业为重点,加快推动全区工业结构调整,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上100亿元乃至更多的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把工业做大做强。围绕现有产业改造提升,加快推进汽车、机械、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制糖、医药、烟草、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和重点骨干企业的改造步伐,加大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力度,积极支持大中型企业加快与国内外大公司合资合作。新开工建设桂林五菱全钢子午线轮胎、玉柴年产15万台重型柴油机及小型挖掘机、东风柳汽填平补齐形成年产6万辆轻型乘用车、柳州特种汽车厂年产5万辆载重汽车、蒙山年产15万吨木薯变性淀粉等项目;抓好上汽通用五菱新增30万辆涂装及总装线改造、柳钢钢结构调整扩建、玉柴年产3万台113系列柴油机、凤糖年产20万吨生物有机肥及年产10万吨纸浆、贵糖年产40万吨精制糖和10万吨生活用纸技改、北流三环陶瓷扩建、广陆高精度电子数显量具产业化,以及一批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等较大规模的技改项目。围绕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在南北钦防沿海地区和其他具有资源优势的区域,依托城市和工业区,布局现代大工业,形成铝工业、林浆纸一体化产业、石油化工、电力等产业集群。开工建设平果铝氧化铝三期工程等项目;加快桂西氧化铝一期、钦州林浆纸一体化等项目建设;继续努力推动建设北海林浆纸项目;推进北海炼油厂、铝材深加工等项目前期工作。围绕加快高技术产业化,继续支持桂林、南宁、柳州、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及科技园区发展,积极推进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工程、现代中药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建设。围绕培育新的工业增长点,抓好柳州阳和、桂林苏桥、南宁六景、玉林、梧州、贵港、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市工业区建设。做好百色、河池、贺州、来宾、崇左新设地级市工业发展的规划和布局,加快培育建设“玉贵走廊”,大力扶持各地发展特色经济,积极发展通道经济。

创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服务业,在改造提升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增强其扩大就业的作用。围绕建设旅游大省的目标,按照整合资源、培育品牌、建设精品、形成网络、发展大旅游产业的要求,加快桂林国际旅游城市、德天跨国大瀑布旅游区、百色大石围天坑群探险度假区、金秀大瑶山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区、北部湾滨海旅游区、桂东历史文化名胜自然生态旅游区等的开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抓紧对全区物流业的统筹规划,加快物流硬件建设,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抓住南博会机遇,在交通枢纽、沿海港口和边境口岸建设与大工业、大流通相配套的仓储、转运、加工、整理、包装、配送、信息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物流中心。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继续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利用南博会平台,建设南宁东盟商贸城和中国-东盟经济园区。建设广西与东盟、华南电子商务平台和信息通道,加快传输网改造,抓好宽带接入网、电话扩容、邮件处理等设施建设,构筑中国-东盟物流信息网络。

(二)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发展

继续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千方百计扩大投入,积极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发展,缓解交通、能源等瓶颈制约,为加快我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提供支撑。

交通方面。建设中国-东盟便捷的国际通道,形成东西贯通、北进南下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重点加快出省、出境干线公路建设,加大对县乡村公路的投入,提高路网整体水平;进一步抓好沿海港口深水泊位、深水航道和内河水运主通道建设;加快铁路、民航机场重大项目建设。今年新开工高速公路400公里以上,到年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155公里;新开工上林至马山等县际公路19条,建设里程1645公里,新建和改造乡村公路5550公里。重点抓好洛湛铁路广西段,黔桂铁路扩能改造,南宁机场扩建,贵港和南宁港1000吨级泊位,以及桂梧高速公路三个路段,坛洛至百色、贺州至灵峰、桂林至全州高速公路,田阳那吉航运枢纽等项目开工;加快南宁至友谊关,百色至罗村口,柳州、桂林过境公路,岑溪至梧州(新地)等高速公路项目建设进度;南宁至水任高等级公路、黄沙河至全州高速公路等项目按计划建成通车;积极推进合浦至河唇铁路、岑溪至兴业高速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

能源方面。目前我区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日益显现,能否有效缓解能源约束压力,将直接关系到我区发展目标能否顺利实现。预测今年我区缺电的形势将更为严峻,为解决能源制约问题,必须加快电力、煤炭建设。今年开工电力装机规模480万千瓦,是2002、*年开工总规模的1.55倍,到年底新增装机155万千瓦。今年新开工和在建装机为1264万千瓦,到*、2005、2006年底,全区电力装机总规模将分别达1045万千瓦、1180万千瓦和1474万千瓦,届时,即使充分考虑电力需求增长因素,我区电力供应形势也将明显好转。今年重点开工建设钦州电厂、贵港电厂、防城港电厂、来宾电厂a厂扩建和永福电厂扩建等大型火电项目,贺州上程电站等中小水电项目以及一批“西电东送”通道电网和区内主电网项目;加快龙滩、平班、乐滩电站,长洲水利枢纽,北海电厂,合山和田东电厂改扩建等项目的建设进度,确保部分机组如期或提前投产发电;积极推进大藤峡水利枢纽,桥巩、瓦村水电站和百色、桂东电厂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县城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进度。在抓好区内煤矿建设与改造,努力增加煤炭产量的同时,做好区外煤炭的调入。积极探索国内外煤炭资源的合作开发和利用,重点推进与贵州等产煤大省合作开发煤矿、建设电厂,今年还要走出去,主动与越南、印尼、澳大利亚等国洽谈煤炭资源合作开发利用,组织协调电力企业按市场经济规则参与运作,下大力气缓解我区能源供应紧张局面。

城市基础设施方面。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区城市建设有了明显进展,但总体上看,城市化水平仍然不高,尤其是城市基础设施还不能适应发展要求。为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要以中心城市为重点,加快市区道路、桥梁、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环境综合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650公里城市道路,日供水能力180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90万吨、日垃圾处理能力7200吨等设施。重点抓好南宁市江南堤路园工程,柳州市进出城道路,桂林市西外环路,梧州市区骑楼城改造,玉林城建环保工程,北海市管道燃气工程,钦州、玉林、贵港等市污水处理厂,防城港、河池、百色、贺州等市垃圾处理厂,崇左水厂,来宾磨东水厂等项目建设。

开展沿海三市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为促进临海大工业布局的形成,开工建设防城港20万吨级泊位及15万吨级航道工程、钦州港10万吨级航道扩建及泊位三期工程、为沿海大型工业项目配套的基础设施工程,积极推进南防铁路改造等项目前期工作,使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尽快在沿海落户。

(三)大力加强科教及各项社会事业建设

实施科教兴桂战略,推进社会全面进步。高度重视科技、教育、人才、文化、广播影视、卫生、计划生育、体育设施建设。高度重视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设施建设。

加强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建设,建设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科研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科普公共基础设施。抓好技术市场网、生产力促进网、科技信息网、农村技术推广服务网、科技对外交流协作服务网、实用技术配送网和公共性科技服务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及科技产权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的能力。

组织实施农村“普九”攻坚计划,抓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二期工程和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试点工程,以及一批农科教结合的项目建设。实施优质普通高中扩招和中等职业教育工程项目,新开工自治区党校柳沙新校园和一批高校新校区项目。抓好广西大学“211”工程、10所高校利用日元贷款土建项目建设。整合建设广西财经学院。进一步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引进,切实抓好人才小高地建设。

以重大疾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项目建设为重点,新开工建设广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中心大楼、广西疾病控制中心、14个市紧急救援中心和89个市县传染病医院(病区)。积极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新开工一批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妇幼保健院改造工程。

新开工广西民族博物馆,建设和改造一批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以及乡镇文化设施。改造高山艰苦台站,实施列入国家“西新工程”建设计划的广西边境广播电视建设项目,新建贺州广播电视转播台。继续加强计划生育、体育、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

统筹抓好审判庭、检察技侦用房、戒毒所、拘留所、看守所、监舍、劳教场所等涉及社会治安的公检法司项目建设。

(四)加强生态环保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加强资源的保护、合理开发和储备,实现可持续发展。

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珠江流域防护林工程,计划人工造林15万亩,封山育林100万亩,主要在红水河梯级电站库区、石漠化治理重点区、漓江流域绿化区及高速公路两侧进行。加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启动珠江流域隆林、西林等7个项目县石灰岩地区水土保持项目,玉林大良河、梧州下小河、贺州红花河、崇左那江等22个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0平方公里,在北海、钦州、防城港营造8万亩防风固沙林(含海上红树林)。推进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抓好恭城等8个试点县项目,完成大新等13个农村电气化县建设。继续加强农村沼气建设,在贫困地区、生态脆弱地区、退耕还林区建设农村沼气池40万座。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及保护区建设。

统筹规划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建设;完善地表水水质、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网络,建设环境应急监测系统和重点污染源的自动在线监控系统,逐步完善区市信息网络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全区危险废物处置中心,逐步建设14个地级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完善放射性废物处置设施。各种化学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之内,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1%,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71%,城市燃气普及率7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5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0%。

(五)努力扩大外来投资,促进外贸增长

以举办南博会为契机,深入实施重点突破战略和开放带动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增加外贸出口,努力做好短缺原材料和先进技术装备的进口,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全力办好首届南博会。集中力量加快南宁市及相关市的机场、港口、道路、市政、通信、旅游、宾馆、口岸等硬件设施建设,实施南宁机场扩建工程,扩大停机坪,改造贵宾室、国际联检设施,增开新的国际国内航线。进一步加强与南博会相配套的管理、服务、人才等软件建设。以中国-东盟经济园区为平台,推出一批产业项目吸引东盟国家以及其他国家投资,培育形成新的外商投资热点。

以项目为中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国家西部大开发和自治区的关于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最大限度地放宽投资领域、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加快投资和贸易便利化。进一步拓宽利用外资渠道。鼓励以跨国并购、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境外上市、通过国内外证券市场收购、转让经营权、特许经营和收费权抵押等方式吸收外资。选择一批条件好、前期工作落实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采取公开招标等方式引入区内外、境内外投资者。

大力促进外贸出口增长。积极研究我区出口战略和鼓励出口的措施。支持出口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增强企业扩大出口的能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机电产品和服务贸易出口,增强出口竞争力,提高出口效益。针对我国入世过渡期大部分保护措施到期和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早期收获”计划等情况,研究提出我区农业、工业及服务业发展的对策措施。充分发挥北海出口加工区吸引外资和扩大加工贸易出口的作用,加快东兴边境经济合作区、凭祥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积极支持口岸及口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大通关”管理体制,提高通关效率。积极利用国外市场平衡国内商品需求,认真做好我区缺口较大的煤炭、铁矿、石油、化肥等重要生产资料进口,加快引进先进技术装备。

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合作开发矿产。鼓励我区制糖、农垦、纺织、水电、轻工、建材、制药和机械等行业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开展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境外投资,开展产业合作和国际工程承包。重点抓好越南及澳大利亚煤炭资源开发等一批项目的前期工作。

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在能源、交通、物流、旅游、信息、经贸等方面加快一批项目的合作开发,重点建设苍梧至广东郁南、贺州至广东肇庆等高等级公路,开发建设粤桂旅游黄金通道等。继续为“百企入桂”项目建设做好服务。

(六)切实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把就业和再就业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在加快发展中积极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建设一批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能安排较多人员就业的资源开发、生态建设、公共设施工程。大力扶持开发公共卫生、城市环保、居民医疗保健以及社区、家政服务等就业岗位,努力拓展旅游、教育、培训、文化、体育、信息服务等就业领域,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实施城市社区服务设施建设试点国债项目。深化劳动管理和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改变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和不同所有制企业职工流动困难的状况。支持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扩大劳务输出。

加强社会保障工作。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巩固“两个确保”,强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认真做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到年末城乡各种福利院床位数达到41870张,城镇社区服务中心115个,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98.8万人,失业保险220万人,基本医疗保险250万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贫困居民60万人,农村五保户36.2万人。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切实抓好扶贫工作。尽可能多地吸收农民工参与项目建设,在投资和项目安排上鼓励和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以及农村服务业,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和就业,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督促检查和处罚力度,着力增加农民现金收入和非农产业收入。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收费、农民进城务工收费及水、电、建房等涉农价格收费的检查整顿,健全农村价格监督网络。加大扶贫力度,扶持贫困地区发展比较优势产业,新建、改造优势特色林果、经济作物基地30万亩以上,培育、建设一批畜牧水产生产基地。切实采取措施,解决好库区移民的生产生活问题。进一步搞好以工代赈工作,建设乡村公路3300公里、农田水利灌溉面积16万亩。新解决12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使70万初步解决温饱的低收入人口达到稳定解决温饱标准。加快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项目的建设进度,年内公路和退耕还林项目要完成80%以上的工作量,其他项目要全部建成使用。

改善消费环境,培育和扩大消费热点。继续落实鼓励消费的政策,扩大消费信贷。加强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和管理,增加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建立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规范和发展物业管理,加强房地产和物业收费监督管理,加快城市道路和停车设施建设,促进住房消费和个人汽车消费。鼓励城镇居民扩大旅游、体育健身和文化消费,促进农村和边远地区的通信消费。加强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以及商品流通设施和商业网点建设,普遍推行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拓宽消费品进入农村市场渠道,为扩大农村消费创造条件。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活动,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

三、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为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并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必须在继续促进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增长的基础上,下更大力气扩大投资需求。为此,要加大投资工作力度,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加强和改善经济管理,促进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

(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大力培育多元投资主体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主体地位,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加强投资宏观调控和监督。扩大企业投资决策权,对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的项目,一律取消审批,政府仅对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从维护公共利益角度进行核准,其他项目无论规模大小,均实行备案制,由投资主体自行决策。打破行政部门、单位直接和变相垄断,最大限度地放开投资领域,激活民间投资,充分利用社会资本。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规范政府投资管理,修改完善和出台自治区本级预算内投资管理办法,积极推进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试点。改进宏观调控方式,通过规划和信息等,引导社会投资。加快咨询评估引入竞争机制步伐。建立健全适应投资者和项目业主需要的服务体系。

积极运用市场机制筹融建设资金。坚定不移地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更大力度培育投资主体,更大限度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活社会投资。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更多地引进一批有实力的投资主体和战略投资者,推进项目建设,扩大投资规模。一是从交通、能源起步,大力推行bot投资方式,积极引进海内外投资者承担我区的公路、铁路、港口码头、电厂、电站等设施建设。二是将已建成营运并有收益的公路、港口码头、电站、城市基础设施等的经营权公开拍卖,将拍卖收入转入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使企业真正发挥投融资主体的作用。加强对拟上市公司的培育辅导工作,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已上市公司要力争增资扩股。促进一批有条件的企业规范发行债券。支持企业以股权融资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四是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挥其灵活高效的筹融资优势。

积极争取银行信贷支持。高度重视诚信建设。进一步加强与银行的沟通衔接,加强项目推介,形成更紧密的工作联系机制。继续加强自治区及各市与国家开发银行的金融合作,加快已签订合同用款计划的评审工作,争取更多的政策性贷款。充分发挥地方金融机构和农村信用社支持经济建设的作用。

积极争取国家投资。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根据国债资金投向和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主要在农林水利、交通、电力、城市基础设施、教育、卫生、工业、高技术产业化、旅游、流通、公检法司、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工代赈等方面筛选项目,加快项目前期工作,落实项目申报条件,研究制定国债项目申报方案,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衔接和沟通,力争今年国家安排我区国债投资占全国的比重明显超过我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同时,要按照国家要求选好项目,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和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

(二)进一步完善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的工作机制,保持重大项目建设的连续性

继续按照“开工一批、续建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要求,狠抓项目建设,尤其要把新开工一批重大项目摆在重要位置。

集中力量,统筹推进一批重大项目新开工。从国债项目、自治区重点项目、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利用外资项目、重点民营企业项目和各市重点项目中选择一批具有一定投资规模、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开工条件基本具备的项目,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在自治区和各市层面上,再分别推进一批重大项目新开工,形成每年都统筹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的工作机制。

加快在建重大项目建设进度。对结转到今年的在建项目,加强工程质量和资金管理,按照合理工期要求,督促业主优化施工方案,加强现场指导和检查,抓好组织协调,在确保质量和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建设进度,尽可能多地完成投资工作量。力促一批重大项目和国债项目按计划竣工投产,发挥投资效益。

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继续探索将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向社会公开选择前期工作业主的途径与办法,形成以投资业主为主体推进项目前期工作的机制。对由自治区重点协调推进的重大项目,要进一步加强向国家有关部门衔接争取工作,加大与区直有关部门、有关市及项目业主的协调力度,解决好征地、拆迁、报批手续等问题,加快推进开工前准备工作,落实建设条件,力争早日开工建设。

(三)加强和改善经济管理

搞好经济形势分析和重大问题研究协调。加强对我区经济运行动态的监测预测,搞好经济运行调节,合理调度煤电油运,切实保证居民生活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需要。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电力供求平衡、交通发展需求及建设、沿海经济发展、国外资源利用、区域经济合作、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势产业发展、重大战略性项目建设等重大问题要加强调研,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做好“十一五”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按照国家的要求,结合广西实际,认真做好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及至2020年发展战略制定的前期工作。把关系“十一五”及更长时期发展的重要课题和重大项目咨询研究推向社会,提高规划编制的社会参与度,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加强对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市县规划的衔接和协调,形成全区规划基本思路。

社会发展报告 第10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6541个字,预计看完需要42分钟,共有206位用户关注,45人点赞!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中央和省经济工作会议及市委四届五次全会精神,回顾总结2007年工作,安排部署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进一步动员全县上下坚定信心,扎实工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上台阶而努力奋斗。现在,我受县委常委会委托,向全委会作报告。

一、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上台阶的基础更加坚实

过去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县委常委会团结带领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取得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长足进步。全县经济社会大跨越发展成效显著,上台阶的基础更加坚实。

(一)学习贯彻活动扎实推进,十七大精神深入人心。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我们及时召开县委常委会、县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和全县领导干部大会,举办科级干部学习培训班,组织开展巡回宣讲活动,传达贯彻十七大精神。全县上下采取学习会、座谈会、报告会、理论测试等形式,扎实开展学习贯彻活动,迅速兴起了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热潮。通过学习,大家一致认为,党的十七大为我们推进大跨越发展指明了方向,县委、县政府确立的“开放兴县、旅游牵动、工业支撑、城镇突破、社会和谐”的发展思路、作出的“一年打基础、三年上台阶、五年争先进”的决策部署,完全符合十七大精神,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黟县实际,必须在工作中一以贯之地坚持,毫不动摇地落实。

(二)经济发展提速增效,财政持续稳定增收。针对黟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我们始终认为,解决一切矛盾和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大跨越发展为主调、以解放思想和扩大开放为先导,切实加快发展步伐。全县经济呈现出好与快有机结合,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的良好态势。预计,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1.27亿元,增长1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3.4∶38.2∶38.4调整优化为20.8∶39.3∶39.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8亿元,增长16.2%;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8234元,增长15%。我们积极贯彻执行宏观调控政策,壮大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克服了市场波动、税收政策变化等因素影响,财政收入呈现增收稳、结构优的良好局面。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8708万元,增长22.9%;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超过70%,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三)大景区建设全面启动,旅游牵动明显增强。召开全县旅游发展大会,成立旅游发展指导委员会、旅游发展委员会,出台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全面启动大景区建设,全县旅游呈现出产品升级、形象提升、牵动增强的强劲发展态势。创a创强工作强力推进,黟县一举成为全省唯一、全国首批中国旅游强县。完成《黟县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评审。新开发打鼓岭、桃花源漂流2处景点。“猪栏酒吧”等一批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产品成为黟县旅游新的亮点。旅游对外开放取得新成就,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黄山国际山地自行车节、中国黟县国际摄影节。中法徽州乡村旅游合作(黟县)示范区项目、中法自行车旅游项目达成合作意向。组织实施“六个一”旅游宣传工程,“中国画里乡村”主题形象知名度扩大。旅游汽车站项目启动建设;南屏、关麓等景区一批旅游基础设施和奇墅湖国际旅游度假村、桃源人家等一批旅游接待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旅游中介组织发展实现突破。旅游信息化建设加快,西递景区开通网上实时实景。全年旅游直接收入突破亿元大关,实现1.18亿元,增长32.6%,其中门票收入6221.6万元,增长28.3%;旅游接待人次实现310.2万,增长28.1%;入境旅游人次达11万,增长42.3%。

(四)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开发区规模迅速增大。开展“大干一百天、全力抓招商、建设三大区”活动,出台鼓励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和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若干意见,建立工业招商“绿色通道”,实施行政服务全程制度,首次开展“业主评部门、千人评行风”活动,投资环境明显改善。招商谈判成功率大幅提高,招商方式创新成果明显,以商招商引进的项目占新签项目半数以上,工业招商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年新签内资项目30个,累计到位内资7.12亿元,同比增长46.5%;新签外商投资项目3个(含捐赠项目),累计到位外资458.29万美元,同比增长41.9%。新签项目中工业项目18个,占新签项目个数60%,其中投资规模1000万元以上的9个。开发区建设步伐加快,完成投资8454万元,新天地纺织、列入国家“863”计划的稀土纳米晶永磁粉项目等一批新型工业企业签约入园,初步搭建了工业起跳平台。鼓励引导民间创业资本联合做大,宏联竹制工艺公司成功入园,成为全民创业新亮点。全年工业总产值完成83251万元,增长3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848万元,增长29.1%。

(五)项目建设重点突破,县城面貌显著增靓。坚持规划先行,项目带动,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9.57亿元,比上年增长35.5%。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4848万元,黟七线方家岭隧道全线贯通,“村村通”工程进展顺利,完成通村油(水泥)路工程82.2公里。农村客运站、候车亭、停靠点等交通配套设施建设加快,群众出行难问题有效缓解。“城镇突破推进年”活动成效明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中心城区建设投资达6000余万元,比上年翻一番;城区绿化、亮化、美化工作成效明显;“六路二园一桥”项目快速推进,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特色新城区初具雏形。加强城市供排水管网建设,首次建设城区雨污分流管网。小城镇发展取得新成效,西递、宏村特色旅游集镇建设加快,柯村、美溪政务新区建设全面完成,碧阳镇政务新区建设快速推进。全年城镇建设完成投资6.5亿元,比上年增长30%以上,全县城镇化率达38.4%,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文明创建取得明显成效,荣获“全省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县”称号。

(六)新农村建设点面结合,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出台加快茧丝绸、茶叶、竹业、蔬菜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现代农业发展逐步推进。“五溪山牌”黄山毛峰获得“安徽名牌”产品称号,结束我县无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历史。涌现出五里、深冲、秀里等一批乡村旅游亮点村,新增10个市级农家乐旅游示范点,农家乐旅游成为农民新的增收点。五溪山茶厂、华盛集团等企业与乡村联合共建农业产业基地,实现了农企双赢。“阳光工程”培训力度加大。农村专业协会、合作经济发展加快。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成效明显,荣获全国首批“绿色小康县”称号。东方红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进展顺利。乡村道路、饮水安全、清洁能源、水利整修等工程建设加快,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顺利推进,农村活力不断增强。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超15.16亿元,增长27%,农民人均纯收入4256元,增长18%。

(七)民生工程稳步实施,和谐黟县建设加快。省、市18项民生工程顺利实施。新增城镇就业1377人。教育人事制度、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不断深入,“两免一补”政策落实到位,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加快推进,教育布局调整工程稳妥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所有行政村,参合农民68673人,参合率达90.25%,1946人得到补偿。乡镇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能力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五保户”供养和优抚安置工作有效落实。廉租房建设快速推进。建立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加强了全县古民居的保护和修缮。首创“文物认领”遗产保护模式,引起国内广泛关注。启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西递、宏村建立遗产监测管理系统。文化建设不断加强,群众文化丰富多彩。建立了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加强乡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1个省级、4个市级“农家书屋”示范点;《龙凤呈祥》等民俗表演节目,获“皖浙赣闽”四省四市第四届民间艺术节铜奖;文化市场管理进一步规范。继续保持全省计生工作一类县位次。“3帮1”信徒帮教模式在全市推广。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基本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落实。“平安黟县”建设深入推进,再次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县”。

(八)制度创新不断深入,党的建设生机盎然。高度重视党员干部的思想建设,坚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圆满完成县乡两级人大、政府和县政协换届工作,制定实施《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管理暂行办法》,选派15名科级非领导干部参与阶段性中心工作或到企业担任党建指导员、服务员。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合理调配县直单位和乡镇领导班子,制定《加强机关中层干部管理的暂行办法》、《党政干部交流工作的规定》,加大中层干部交流和竞岗力度,激发了各级干部工作热情。首次面向全市公开选拔县直副科领导干部,拓宽了干部选任渠道。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扎实开展干部选派工作,10名干部赴长三角挂职学习。人才工作稳步提升,“一村一大”工程顺利推进。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成果,“三级联创”活动深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西递镇党委、西递村党支部分获省“五个好”乡镇党委标兵、省“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称号。社区党建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开展“效能建设推进年”和“落实推进年”活动,干部作风不断改进。查处一批违法违纪案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加强。建立干部监督“三卡”预警制,受到中组部和省、市委重视、肯定,在全市推广实施。

回顾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的体会主要在于:一是坚持以大跨越鼓舞新斗志。我们始终坚持以大跨越发展为主调,紧密结合当前实际,把长期性目标和阶段性工作结合起来,对年度发展目标进行了“财政增收、旅游增强、县城增靓、开发区增大、农民收入增长”的明确定位。实践证明,思路决定出路,目标凝聚力量,只要坚定信心,明确方向和路径,就一定能够形成全县上下团结一致,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新局面。二是坚持以大开放激发新活力。我们始终坚持把“东向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充分发挥世界级旅游资源和国际性节庆活动的影响力,多层次扩大对外开放,宽领域吸引世界目光,全方位推进招商引资,倾力打造资本融入、人才聚集、投资创业的热土。实践证明,开放增添活力,开放增强动力,只要持续深入扩大开放,就一定能够在发展上实现新跨越。三是坚持以大创新推动新发展。我们始终坚持以创新的思维破解难题,以创新的办法促进发展,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健全工作体系,深入推进以旅游为主导的特色鲜明的县域经济创新发展之路。实践证明,创新永无止境,发展贵在探索,只要敢于善于创新,就一定能够创造出辉煌的新业绩。四是坚持以大务实谋求新突破。我们始终坚持“敢负责任、敢闯敢试、敢抓敢管、奋发有为”的工作基调,大力弘扬创新、实干、敬业、奉献的“打鼓岭精神”,以求真务实的作风,以实实在在的工作,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让群众分享实实在在的成果。实践证明,只要在作风上求真务实,就一定能够求得发展上的新突破。

过去的一年,县委常委会充分发挥全县领导核心作用,带头抓班子、带队伍、改作风、促发展。坚持把学习贯穿始终,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科学发展的水平。坚持集体领导下的民主集中制和常委分工负责制,修订了规范县委常委会日常工作的若干规则,制定了干部任免票决制等制度,进一步增强了领导班子整体功能,扩大了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坚持廉洁从政,带头践行总书记提出的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带头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带头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力支持人大、政府、政协以及法院、检察院和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形成了团结奋进、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同志们,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是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县各套班子、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团结奋斗、努力工作的结果。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对照十七大的新要求,对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还有不小差距,主要是:经济总量小、结构不优、质量不高,优化结构、提升效益的任务十分艰巨;发展不快、发展不足,与“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快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的目标差距较大,加快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东向发展步伐不大、招商引资项目不多,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任务十分紧迫;干部队伍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工作作风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常委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还不够强,研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深层次矛盾的办法还不够多,执政水平和领导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奋力推进黟县经济社会发展上台阶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战略部署的第一年,改革开放30周年,奥运之年,是我县“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我们经过扎扎实实打基础,谋求新突破、力争新跨越的上台阶之年。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国际国内经济走势,准确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导向,准确把握黟县阶段性特征,进一步明确前进方向,找准工作重点,使各项工作部署更加符合实际。从国际国内经济运行趋势看,当前,虽然国际国内经济生活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但支撑经济增长的基本面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世界经济、国内整体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从宏观调控政策导向看,新一轮宏观调控仍然坚持有“保”有“压”的原则,“压”的方面,主要是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及产能过剩行业的盲目投资,“保”的方面,主要是加大对产业升级、自主创新、“三农”、环境保护、扩大消费、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压”有利于我们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保”有利于我们加强薄弱环节,增强发展优势。无论是“压”是“保”,对我们来说都有发展空间。从我县的阶段性特征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但总量少、规模小仍然是基本现状,财政保障水平不高、公共服务能力不强、居民收入不多的问题仍很突出,发展不足、发展不快仍是主要矛盾。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县情,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切实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进一步强化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按照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结合县第十二次党代会的部署,我县未来一个时期的奋斗目标是:到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到2020年,人均生产总值比2010年再翻一番以上。

2008年全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中央和省经济工作会议及市委四届五次全会精神,按照县第十二次党代会的总体部署,坚持以大跨越发展为主调,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开拓创新为动力,在全面加快旅游、工业、农业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深入推进大景区、开发区、中心城区和新农村建设,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上台阶。

2008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的要求是:经济发展大步伐,开放水平大提升,项目建设大提速,城镇建设大变样,社会和谐大推进。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2.8亿元,增长14%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2亿元,增长25%以上;财政收入突破1亿元,增长2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化率达到39.4%。

完成2008年的各项工作任务,我们必须把握以下四项原则:

一是坚持好中求快,推动科学发展。好字优先,稳中求进,好是原则,进是目标。对我们黟县来说,关键在求。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力求发展速度更快一些,发展步子更大一些,能发展多快就发展多快,这对缩小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的差距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必须全面准确把握中央、省市要求,紧密结合黟县实际,更加自觉地推动科学发展,更加坚决地推动大跨越发展。

二是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协调发展。十七大特别强调促进经济增长的“三个转变”。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优化经济结构,加快产业升级,充分发挥旅游牵动、工业支撑、农业基础作用,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必须坚持扩大有效投入,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在经济增长中的载体作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外贸出口结构,实现消费、投资、出口的协调拉动;必须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围绕优势产业,做大经济规模,提高发展效益,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三是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创新发展。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充满活力的市场体系,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必须把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作为不竭的动力,准确把握大势,抢抓发展机遇,以解放思想促开拓创新,以开拓创新促改革、促调整、促发展,在深化改革中破解难题、激发活力;必须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深入实施东向发展战略,不断开辟发展空间,拓宽发展领域。

四是着力改善民生,推动和谐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全面落实富民、惠民、亲民、安民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在把握上述四项原则的基础上,2008年我们要突出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激发活力、增强发展后劲。着眼解决当前突出矛盾,以更大的决心,更足的勇气,推进重要领域的改革,全面提高开放水平,在改革开放、不断创新中,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改革是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体制机制创新既是现实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深化改革的本质所在。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服务水平。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发农村活力。完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加快产权、技术、人才等要素市场建设,培育市场中介组织,提升县域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加强金融生态建设,全力支持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组建全市首个股份合作制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深入推进企业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妥善解决企、事业单位改制历史遗留问题。鼓励支持全民创业,培育激活市场主体。推动全方位、全领域的创新。加强工作机制创新,在城中村改造机制、失地农民利益保障机制、公共服务资源共享机制等方面加强调查研究,努力创新突破。强化技改激励政策的导向作用,鼓励引导企业利用技术创新实现产品升级,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引导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进行制度创新,推进产权的多元化和社会化。积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加强引导,推进基层民主管理,激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

进一步扩大开放,狠抓招商引资。黟县发展的空间,取决于开放的空间,发展的速度,取决于开放的速度,发展的水平,取决于开放的水平。全面扩大对外开放。精心组织国际山地自行车节、国际摄影节等重大节庆活动,加强与韩国安东市河回村的友好交流,积极“走出去、请进来”,进一步营造对外开放的氛围。境内要抓住东部产业和资金加快向中部转移的契机,重点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人才、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承接产业、资本转移,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求得新的发展。境外要抓住国际资本汇聚中国市场的良好机遇,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提高科学利用外资水平、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全面提高招商效益。创新招商机制。进一步规范招商项目编制、推介、洽谈、决策、签约、落地、服务、退出机制;完善板块招商机制,实行分类推进,更加突出工业招商;优化招商引资考核办法,变注重项目引进、资金到位考核为注重项目落地、实施进度考核。完善招商方式。建立外来投资企业协会,定期项目信息、交流招商经验,扩大以商招商成果;着重开展产业招商,把招商引资与促进产业升级结合起来,从关联产业、支柱产业入手,逐步提高招商层次和水平。优化招商环境。科学梳理优惠政策,进一步发挥在重点产业招商引资中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行政服务全程中心的服务职能,从全程、投资服务逐步过渡到窗口式、便民服务。注重招商效益。引导工业项目提高税收贡献、提高投资强度,加快投资进度,引导城建、旅游项目提高品位、档次,引导农业项目提高规模、集聚效益。今年,招商引资要确保内资增长20%,外资增长10%。

进一步落实责任,提高项目工作水平。继续把项目建设摆在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切实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努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谋划项目抓基础。积极谋划北庄-屏山-西递旅游公路、绕城旅游公路、太平湖-宏村-县城快速通道、漳河综合整治、北干渠整治等一批新的重大项目。提高项目谋划的水平与能力,准确把握国家产业发展导向和扶持政策,着眼改善民计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等政策机遇,多渠道捕捉项目投资信息,认真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充实和完善项目库。在建项目抓推进。对年初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加强调度协调,对严重滞后和久拖不开工的项目,强化督办。加强项目建设协作配合,促进项目早日建成,发挥效益。考核项目抓机制。完善项目责任考核办法,严格考核,认真兑现。实行项目建设贻误问责制,真正体现用项目工作水平考评干部业绩、任用干部的导向。

(二)把握重点、协调推进,以大跨越发展为主调,进一步加快大景区、开发区、中心城区和新农村建设。坚持旅游国际化、新型工业化、城镇特色化、农业现代化“四化”联动,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构建特色城镇,推进县域经济大跨越发展。

加快旅游业全面创新,掀起旅游发展新高潮。以中国首批旅游强县为新的起点,以全面创新为统揽,以构筑大景区、推进国际化为主线,依托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古民居等优越的乡村旅游资源,全力打造世界级乡村旅游目的地。一是创新旅游产品开发。推出一批新的乡村旅游产品,加快单一的观光型旅游向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复合型旅游转型升级。推进旅游与文化深度结合。开展文化资源普查,为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提供资源库。挖掘、整理、提炼桃源文化,做好世外桃源文章,提升黟县旅游文化内涵。探索文旅结合的市场运作模式,打造《梦寻徽州》等文化旅游精品。编制西递、宏村旅游发展规划,引导和促进西递、宏村景区产品升级。整合包装体育旅游产品,挖掘饮食文化,打造黟县体育、文化旅游品牌。推进旅游与新农村建设深度结合。努力实施中法徽州乡村旅游黟县示范区合作项目,打造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结合的典范。丰富以木坑、五里、深冲为代表的农家乐旅游产品内涵,开发游客参与性、体验性强的旅游项目。推进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结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促进全县生态资源的合理、永续利用。加强大景区各入口的引景空间和旅游走廓保护,强化大景区的第一视觉印象。按照部级风景名胜区标准,推进以打鼓岭、五溪山为重点的北部山区生态旅游大发展,实施黟县旅游发展空间大拓展,优化黟县旅游空间布局,促进山内生态旅游与山外文化旅游的配套发展、互动发展。二是创新旅游整体营销。按照政府促形象、企业促产品的思路,创新宣传促销方式,更加突出主流媒体与网络宣传作用,扩大“中国画里乡村-黟县”主题形象宣传。加强区域整体联动,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国内外知名的旅游推介会与交易会,建立与黄山及周边城市旅行社(集散中心)友好合作关系,推介黟县一日游、二日游等旅游产品。抢抓北京奥运商机,不断开拓国际旅游市场。三是创新旅游工作机制。创新领导机制,出台旅游发展指导委员会议事规则,强化领导职能。加强景点导游员管理,建立旅游人才管理培训制度,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建立旅游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规范旅游市场。加大旅游执法管理力度,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整合旅游营销资金、农家乐扶持资金、旅游基础设施引导资金,统一纳入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制定旅游资源开发管理办法,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合理配置和整合全县旅游资源。力争未来3-5年内,实现1家旅游公司上市。四是创新旅游配套服务。按照国际化的标准,加快旅游标识系统、咨询系统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各档次宾旅馆软硬件建设,不断提高旅游接待能力。继续加大交通建设力度,抓好屯祁景高速公路黟县段及连接线项目实施,完善景区景点间旅游公交的交通网络,提高黟县旅游的可进入性。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完善旅游信息网络,积极主动与国家旅游信息中心及长三角区域旅游网络对接。加快新城区旅游商品城项目建设,打造旅游购物平台。加强旅游商品销售市场管理。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强化旅游中心意识,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和居民友善度、好客度,营造全社会推动旅游快速发展的良好氛围。力争全年旅游接待量超345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超15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超1.4亿元,其中门票收入超8000万元。

加快工业平台建设,强化县域经济新支撑。坚持“三个围绕、一个不上”的工业发展思路,构建集约型、节约型、生态型工业发展模式,不断强化工业支撑作用。强力推进开发区建设。加大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引进力度,加快推进五东殿新区和渔亭工业集中区扩容提质,重点突出渔亭的工业中心地位。制定实施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园区有序、集约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突出抓好科技含量高、贡献率大的项目建设,力争新型工业再上新台阶。创新开发区建设与管理体制,共建共享开发区,充分调动各乡镇、各部门发展工业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今年力争开发区完成投资1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亿元、税收收入1500万元。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依托现有优势企业,围绕产业链延伸,通过以商招商,着力引进集聚度高、关联度高的龙头、配套企业,打造产业集群。扶持和引导现有规模骨干企业发展,努力把大企业做强,把强企业做响。突出抓好旅游商品产业发展,大力培育和激活旅游商品产业市场主体,建立健全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引进和奖励机制,扶持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做大做强,不断壮大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加大政策扶持引导。继续落实工业30条。强化技改激励政策的导向作用,全面推进技术创新,促进茧丝绸、果蔬产品加工、机电产品制造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抓好职业技能培训与企业用工的对接服务,多种途径破解企业用工难题。推行名牌战略,培育一批名牌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加快完善城镇功能,促进城镇化水平新提升。扎实开展“城镇突破攻坚年”活动,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快项目推进速度,不断增强城镇承载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能力。全面推进中心城区建设。加强新城区重点项目建设,完善新城区功能布局。加快黄士陵公园等项目建设,突出抓好县城主要片区、干道、节点的城市景观设计和立面改造,加大城市绿化、亮化、美化投入和基础设施投入,塑造黟县旅游城市主体形象。推进旧城改造、县城拆违。切实保护好“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原有风貌和历史文化环境,为争创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奠定基础。实施“三小”(小街、小巷、小道)工程、县城供排水、强弱电地埋改造工程,积极谋划老城区工业企业“退城进园”。加快西递、宏村、渔亭等特色集镇建设,打造宏村国际旅游重镇和全国文明重镇。加强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今年,力争全县城镇建设投入8.5亿元,增长30%以上,其中:中心城区建设投入超2亿元,比上年翻一番,城镇化率达到39.4%,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切实加强城市管理工作。注重建管并重,加快形成城市建设与管理协调推进的良好局面。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城市管理新途径,建立和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创造优美、文明、和谐的城市环境。高度重视规划工作。坚持把县域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打破城乡规划分割的格局,注重城镇建设和区域发展相统一,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加强规划制定和实施的依法监督、管理,坚决杜绝违法违规行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适应城镇建设、旅游服务和广大群众的需要,按照生产与生活并重、传统与新兴结合的思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等生产业,改造提升商贸餐饮、旅游休闲等生活业,加快发展文化传媒、信息服务等高端服务业,努力促进服务业水平提高、比重提升、结构优化、领域延伸、产业互动。

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开创新农村建设新局面。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逐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努力推进“五个一体化”。牢牢把握国家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实施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机遇,立足特色、结合实际,逐步推进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城乡生态建设一体化。通过几年的努力,力争在全省率先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具有较高水平的城乡统筹示范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以拓展农业功能为主线,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不断优化种养结构。推进茶、桑、果、木竹产业基地建设,更加重视蔬菜等特色种植业基地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和旅游餐饮快速发展的需要。鼓励发展特色养殖业。实施农业产业化提升工程,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扶持联基地、带农户的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新培育1-2家超百万营销收入的农产品加销企业和多个种养殖业规模大户。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力争建成10个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建设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抓好动植物防疫检疫,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条件,提高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和抗灾能力。全面实施村庄整治工作,改善村庄卫生环境。巩固和提升新农村达标示范村建设,确保示范村年内全部达标。继续编制、实施好新农村建设规划,扩大新农村建设成果。广开农民增收渠道。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建立并完善支持、奖励、保护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在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的基础上,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力争通过旅游发展、工业发展、城镇突破、新农村建设等领域的成果,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扎实做好务工农民的组织、培训、管理和服务工作,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发展劳务经济,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做大做强乡镇经济。以强镇的率先突破,带动全县乡镇经济的整体突破。进一步理清乡镇经济发展思路,健全完善加快乡镇经济发展措施,促进乡镇经济大跨越发展,不断提升乡镇经济在全县的比重和全市的位次。

(三)立足特色、发挥优势,以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为载体,进一步加快文明黟县建设。依托全县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力度,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高度重视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积极建设全国生态示范县。加大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力度。深入推进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巩固荒山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果,强化林政管理和森林防火工作。扎实推进生态省综合示范基地项目建设,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加强旅游景区周围、旅游公路沿线和重点流域的生态综合治理,强化河道管理和饮用水源保护。推进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和生态文明村镇建设,确保部级生态示范县验收成功。坚决落实节能减排。深入开展厉行节约教育,引导全社会增强节约意识。加快建设城区污水处理厂和宏村污水处理项目,全面实施重点工业企业在线监测,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抓好园区环保设施建设,坚决落实工业企业达标排放,整治违法排污行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再生资源产业,努力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抓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推进土地集约和节约利用,落实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和容积率“双控”标准,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置换工作,盘活存量、用好政策,优先保障重点项目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努力提高文明程度,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干部群众,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规范道德行为。加大文明创建力度。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重点解决文明意识、城市意识淡薄问题,着力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与家庭责任。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提升文化软实力。培育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探索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经营机制。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资源整合,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挖掘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黟县民俗文化广场”等系列民俗表演活动。推进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认真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着力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继续抓好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申报和保护工作,完善古民居认领办法,探索古民居保护与开发新途径。加强文物建筑的抢救性修缮,认真做好《西递、宏村古村落保护规划》的编制和世界遗产的监测、监控工作。建立健全文物市场监管机制。深入推进保徽、改徽、建徽工作。

(四)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以共享共建为核心,进一步加快和谐黟县建设。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着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不断加大对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着力改善民计民生。按照充实内容、扩面提标、健全机制的要求,进一步抓好“民生工程”建设。深入实施“全民创业行动计划”,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带增收。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扶贫工作,发展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加快推进城乡医疗卫生设施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有效解决农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抓好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不断改善人民群众住房条件。

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认真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建设“黟县体育活动中心”,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争创全省优质服务县。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大力发展城乡社区服务业,为基层和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服务。

重视和加强社会管理。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健全预警和处置机制。继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格落实维护社会稳定责任制,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深入推进“平安黟县”建设。进一步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维护社会政治稳定。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防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三、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上台阶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实现上台阶,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全县各级党组织要用十七大精神统一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发展的目标统一思想,以发展的任务鼓舞士气,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为“三年上台阶”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体党员,对于进一步提升执政能力,加快推进黟县经济社会发展上台阶具有重要意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关键在于结合黟县实际,推进思想解放。全县上下要认真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始终坚持以深入推进思想解放引领又好又快发展,大力加强政治生态建设,树立昂扬向上的斗志,激发大跨越发展的热情,鼓足大跨越发展的干劲,以追求卓越的理念做工作,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办事情,努力形成全县上下致力大跨越发展的浓厚氛围。要秉承勇于创新的理念。新一轮加快发展中,我们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难题。能不能创新,敢不敢创新,善不善创新,既是一个干部能力、魄力和胆识的反映,也是我们破解发展难题的根本途径。各级干部必须始终把创新作为执着的追求,不断深化对形势的判断、对问题的思考、对规律的认识,坚决冲破妨碍加快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束缚加快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制约加快发展的体制弊端,学会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难题,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要深化机关效能建设,优化环境,提高效能,建设创新型、学习型机关。把创新成果及其应用效果,作为评选先进、评价干部和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依据。开展“创新与优秀工作成果”评比活动,激发机关干部加强学习、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积极性。要保持干事创业的激情。干事业需要激情,在成就事业的诸多要素中,激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激情,没有一股精气神,就不可能把黟县建设好。各级干部必须内强信心,外树形象,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和昂扬的锐气,对事业充满热爱,对工作充满激情,努力形成“热爱黟县、建设黟县、奉献黟县”的社会风尚,变被动为主动,变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变困难为希望,不服输,不示弱,争一流。要坚定坚韧不拔的意志。力量源于意志。很多事情和工作,往往就在于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我们要有坚守的精神、坚持的韧劲,多想怎么办,少讲不能办,千方百计破解发展难题。要以“三年上台阶”的目标凝聚人心、激励斗志,把上上下下的智慧集中起来,把方方面面的力量汇聚起来,保持必胜的信念和坚定的决心,对目标执着如一,不轻言放弃,不轻言失败,全力以赴,奋力攻坚,在克服困难中成就大事业,在战胜挑战中赢得大发展。

(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领导干部考核考评机制,坚持将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服务经济发展、人民满意度等方面的成效作为干部使用的重要标准,把那些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强、善于驾驭全局和处理复杂问题的干部放在重要领导岗位上。鼓励年轻干部到农村、企业、社区锻炼成长,优化领导班子结构,使领导干部队伍有活力、有后劲。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工作机制。认真研究落实党管人才原则的方法和途径,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紧紧抓好培养、吸引、使用人才三个环节,重点建设好“三支队伍”,即干事创业的党政干部队伍,素质过硬的企业经营管理队伍,精通专业的技术人才队伍,为实现“三年上台阶”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推进农村、机关、社区和企业的党建工作,争创基层组织先进县,增强全县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紧紧围绕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活水平,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保持社会稳定,不断丰富创建内容,进一步增强全县各级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能力。进一步规范为民服务全程、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流动党员“双向带动”、“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党员承诺制等五大活动载体。全面推行“承诺评星”活动,健全党员承诺、定诺、履诺、评诺机制和承诺激励机制,让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更好发挥。健全党内关怀服务机制,积极探索党员亲情式管理途径,关心农村建国前老党员和困难党员的生活。继续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做好党建工作“先锋村”、“先进村”的创建工作。加大村级党组织设置调整力度,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认真开展以“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美好新家园”为主题的小学教活动,增强党员意识,拓宽党员服务群众渠道。做好村级区划调整工作,组织好村级组织换届,配优配强村级干部队伍。加大机关党建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力度。继续深化社区党建规范化建设,实现社区党组织“五个好”目标要求。进一步加强和谐社区建设,推进在职党员进社区“双向联系、双重管理”活动深入开展,深化“连心工程”建设,开展社区“双关爱”活动,逐步建立健全社区共驻共建的工作机制。

(四)切实改进党的作风,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能否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于求真务实、狠抓落实。务实是作风建设的前提。面对严峻的形势和繁重的任务,我们务必保持冷静的头脑,科学判断形势,准确把握形势,用理性的眼光看待差距,进一步明确重点,研究对策,强化责任,切实做到快干不争论、务实不张扬。落实是作风建设的核心。抓落实的能力强不强,既是工作作风的反映,也是衡量干部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各级干部都要下苦功提高抓落实的能力,要有一抓到底的执着精神、敢于碰硬的认真态度、身先士卒的示范作用。要建立健全抓落实的有效机制,进一步完善领导牵头、逐项分解、定期汇报、督促检查、公开通报等制度,加大效能问责力度,逐步消除“五怕”、“四不”现象,从严追究不落实和影响发展环境的人和事。整合各方力量,真正扑下身子抓落实,切实做到有部署、有督促、有检查、有奖惩,形成“上下同心、目标同向、干群同力”的良好局面。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切实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认真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完善“三卡”预警制度,从严规范从政行为。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违纪案件。

社会发展报告

微博、微信差异渐显 同为炙手可热的社会化应用,微博、微信都已相当普及。调查显示,57%的用户同时使用微博和微信,只使用微信的用户比例略高于只使用微博的用户。但微信目前的发展速度更快,从使用年限看,使用1个月-2年的微信用户比例均高于微博,说明从2011年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社会发展信息

  • 社会发展报告
  • 社会发展报告31人关注

    微博、微信差异渐显 同为炙手可热的社会化应用,微博、微信都已相当普及。调查显示,57%的用户同时使用微博和微信,只使用微信的用户比例略高于只使用微博的用户。但 ...[更多]

报告范文热门信息

Baidu
map